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諫論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諫論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欲臣必諫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猶懼其選耎 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爲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與千金,不然則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 .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諫焉;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後諫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後諫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爲千金,以刑爲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後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末世不然,遷其賞於不諫,遷其刑於諫.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 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三代之後,如霍光誅昌邑不諫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諫賞,時或有之;不諫之刑,缺然無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諛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讜言 而不獲,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ruǎn柔弱,懼怕.②讜言:dǎnɡ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 勸 之  勸:勉勵
B.誰欲以言 博 死者  博:搏鬥
C.《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 也  是:這樣
D. 誠 如是,欲聞讜言而不獲  誠: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 其 尊,神  ②以故 其 後名之曰「褒禪」
B.①故立賞 以 勸之  ②問征夫 以 前路
C.①人君又安得忠義者而任 之  ② 之 二蟲又何知
D.①欲聞讜言 而 不獲  ②且舉世譽之 而 不加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爲,如果不設置明確的獎賞與刑罰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絕不會冒著觸犯君王的危險而去進諫的.
B.文章第三段運用三個人跨越深淵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罰、賞賜對臣下進諫的積極作用,運用的是喻證法.
C.文章一開頭就提出論點「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強調納諫之君要使臣子必諫.下文由此生發,展開論述.
D.文章從君王的角度立論,具體而生動地探討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踴躍進諫的問題.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荊軻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B
2.D
3.A
4.(1)既然這樣,那麼人難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別嗎?關鍵在於用形勢驅使他們罷了.
  (2)臣子閉口不言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國政混亂、國家衰亡也就緊隨其後了.
  (3)太子和那些知情的賓客,都穿著白衣白帽來爲他送別.到了易水上,祭過路神之後,就要上路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