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的習題我壓這篇文章了

題目:

曹劌論戰的習題
我壓這篇文章了

解答:

《曹劌論戰》
二. 重點、難點分析
1. 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雖、間」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 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三. 新課講解
1.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保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於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
2. 正音
劌(guì) 間(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軾(shì)
竭(jié) 靡(mǐ)
3. 課文內容
第一段:詞語、句子.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 軍隊.「伐」:興兵攻打.「我」:指魯國.相傳《左傳》的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所以其書用魯國的年號記事,稱魯國爲「我」.「公」:魯莊公.「將」:打算,準備.「戰」:作戰,迎戰.「請見」:請求拜見莊公.「其」:他的.「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相傳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爲鄉.「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有權位的貴族.「謀」:籌劃,考慮.「之」:代抵禦齊師之事.「間」(jiàn): 參與.「焉」:兼詞,於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淺.「未」:不.「遠謀」:深遠謀 劃.「乃入見」:於是入朝拜見莊公;「乃」:於是.
「問:『何①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②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 民弗①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④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⑤以一戰.戰則請②從.』」
「何以戰」:依靠什麼去打仗;①「以」:拿,依靠.
「衣食所安」:衣食這類用來安生的東西;「所」,這裡指用來安定生活的東西.
「安」:安定.「弗」:不. 「專」:專有、獨占.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必」:一定;②「以」:把.
「對」:應答,對答;一般用於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或晚輩對長輩.
「小惠未徧」: 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及一般人(國君的這些賞賜只有國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沒有;「徧」:同「遍」.①「從」:聽從.
「犧牲玉帛」:祭祀用物;「犧牲」:供祭祀用的牲畜;「玉」:玉器.「帛」:絲織品.「加」:虛誇,這裡指以少報多.
「必以信」:一定用誠實不欺的態度對待神靈;③「以」:用;
「信」:誠實,不欺.「孚」:誠信感人.「福」:降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 「雖」:雖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實情處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況,實情.
「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一類的表現;「忠」:忠 誠;「屬」:種類.「可以一戰」:可以憑藉這點打一仗;⑤「以」:憑藉;「以」後省略 「之」.「戰則請從」:如果迎戰,那就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禦敵;「則」,就.
② 「從」:跟隨.
第一段內容: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爲什麼要「伐」魯國呢?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爲,所以「伐」應譯爲「侵犯」.
(3)曹劌的身份怎樣?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爲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爲「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麼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爲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後明確: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爲「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注意:「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爲「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爲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爲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爲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第二段: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 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於」: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廂前扶手橫木,這裡意爲扶軾.「遂」:於是.「逐」:追擊.
第二段內容: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爲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爲與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裡?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爲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第三段: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後;「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ú),語氣詞,置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裡是使動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
「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
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內容: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爲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 本文的詳略安排:
本文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全文以「論戰」爲重點進行選材與剪裁,展開記敘,以突出曹劌高明的戰略與戰術.「論戰」部分(一、三段)寫得詳,作戰部分(第二段)寫得略.
5. 本文結構特點:
A. 過渡自然,上下勾連
文章以時間爲順序,以曹劌參加長勺之戰的經過爲線索展開記敘,依次是:戰前準備——戰爭經過——戰後總結,脈絡井然.
文章三個段落的記敘過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兩句既是本段的小結,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與之乘」的導入語;第二段最後的「遂逐齊師」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結,又和第二段開頭的「既克」二字緊相連.這樣,使文章三個段落渾然一體.
B. 前後照應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與第二、三段的「公將鼓之」(不到鼓的時候要鼓)、「公將馳之」(不知敵情真僞就要馳)和「公問其故」(打了勝仗還不知取勝的原因)照應.
第二段的兩個「未可」與兩個「可矣」照應.
第三段的「一鼓作氣」照應第二段的「公將鼓之」而曹劌曰「未可」;「彼竭我盈」照應 第二段「齊人三鼓」時曹劌曰「可矣」.「大國難測」照應第二段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這樣前後照應,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6. 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對比:
本文運用對比襯托法,通過人物對話和動作,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曹劌與魯莊公.
在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將戰」而不知「何以戰」,曹劌調查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小大之獄」「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在作戰過程中,魯莊公盲目地「將鼓之」和「將馳之」,而曹劌則兩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時機才曰:「可矣」.
在作戰總結階段,魯莊公不知爲何取勝而「問其故」,曹劌一一分析回答.
這樣,寫出了魯莊公這個「肉食者」的「鄙」:無知無謀無能,魯莽草率;反襯出曹劌的深謀遠慮,從容鎮定,有政治遠見,有高超的軍事才能.
【模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
(1)齊師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間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犧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爲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選擇恰當的義項.
參見《曹劌論戰》課後練習第三題.
三. 翻譯下列句子:
1. 何以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閱讀:
文段(一)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除了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現出曹劌的兩個主要思想觀點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對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齊師敗績(齊軍大敗)
B. 公將馳之(魯莊公要下令驅車追趕齊軍)
C.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
D. 夫大國,難測也(大國兵多將廣,難以測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又何間焉 立有間
B. 公問其故 並驅如故
C. 肉食者鄙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
3. 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啓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
【試題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淺 (3)爲人所信服 (4)參與
(5)賜福、保佑 (6)養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視用的豬、牛、羊等 (9)以少報多
二. (1)①原因 ②所以 ③所以
(2)①他的(曹劌的) ②其中 ③他們的(齊軍的)
(3)①聽從②跟隨
三. 1. 憑藉什麼作戰?
2. 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3. 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
4. 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處理.
四. 閱讀:
文段(一)
1. ①請見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戰的雙方、戰爭的性質.
3. 曹劌認爲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認爲作戰必須取信於民.
文段(二)
1. D
2. 已經戰勝,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道:「作戰,是靠勇氣的.」
3. 作戰中善於把握戰機,注重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2)(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3.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4. 魯國獲勝的主要啓示有: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持;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羣衆的意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