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中的曹劌和《刺客列傳》中的曹沫各有怎樣的過人之處?

題目:

《曹劌論戰》中的曹劌和《刺客列傳》中的曹沫各有怎樣的過人之處?

解答:

樓主弄錯了,他們是一個人.
論戰中:
聞戰:大局爲重,毛遂自薦.曹劌是聽說「齊師伐我」之後主動請纓的人,按說這確實不是他的份內之事,而且周圍的人也勸他「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可是曹劌沒有「隨大流」,相信他深知「國家危難,匹夫有責」和「大家不存,小家安在」的樸素道理.所以,你看他一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就把勸阻者給擋回去了.而就是在這句話中,更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輕視這些「肉食者」,認定國家危難之時這些飽食終日、享受國奉的當官的人不會有什么深謀遠慮.於是主動出擊了.他的此舉,是整個事件的前提,正是此舉,才有了後面精彩的論戰,才有了最終出色的決戰,才有了國家的存在.這就是曹劌過人膽識的第一方面的體現.
論戰:著眼於民,曉以利害.論戰是整個事件的核心,全文也把這當作重中之重.這是因爲「論」是「決」的關鍵,是整個戰爭的關鍵之關鍵.曹劌正是深知這一點,在同莊公論戰時,才十分注重策略,這個策略主要體現在「考答式」,即不是通常的君問臣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臣問君答.這一舉,既顯出曹劌對於莊公的尊重,又更能把莊公放在一個主動思考的位置.這樣,答案是莊公之口出來的,曹劌只是加以認定而已,因此,莊公一定會加以採用,二者因爲莊公是處於主動思考的位置,因此不能最終拿出什么樣的計謀,都是經過他的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莊公自然不會輕易變化了.所以論戰的方式上的策略動用,其實最能體現曹劌膽識過人的方面之一.當然更能體現謀士膽識的,還是當莊公終於考慮到「取信於民」這一點時,曹劌不失時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一個「忠之屬也」,一個「可以一戰」,一個「戰則請從」,說明曹劌在論戰之中是何等的冷靜,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深思熟慮.
決戰:把握戰機,從容鎮定.歷史上有許多紙上談兵的人,曹劌是不是這樣的,不僅關係到他的個人爲人問題,關鍵是國家的存亡問題.所以決戰,曹劌就如同一個考生,面對著一份份量異常沉甸的考卷,而考官衆多,有莊公,有齊師,更有魯國的國民.當然,曹劌從容答卷了,他沉著鎮定地指揮千軍萬馬,等待時機,最終以逸待勞,以少勝多,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許這份答卷也敵人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這就是曹劌的膽識過人之處的現一次精彩的體現.
《史記》說曹沫是刺客,事例是曹沫劫持齊桓公.曹沫爲什麼要劫持齊桓公呢?原因是吃了敗仗,要割地求和,要簽訂不平等條約.曹沫作爲魯國的將軍,要保障魯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在戰場上,軍事力量不濟;在外交上,弱國無外交.曹沫只能鋌而走險.曹沫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齊桓公身份特殊,要顧及生命,不會和自己拼命;要顧及面子,也不能和自己一般見識.而曹沫自己是身經百站的將軍,早已經置生死於度外;又是吃「素」的出身,本就微末,扮演一把無賴也不妨事.曹沫賭了這一把,還賭贏了.這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徒所能做到的,也不是自詡聰明絕頂的人所能做到的.曹沫是在敵我力量懸殊,軍事上失利,外交上失勢的情況下,爲了保證本國的利益而採取的非常手段.在正當手段不能維護本國利益的時候,曹沫用非常手段挽回了戰場上失去的一切.這是曹沫的勇猛和智謀的綜合體現.與曹沫相比,南北兩宋,有清一代的外交使節都成了無能之輩.
  當曹沫手持匕首威脅齊桓公的時候,曹沫完全有能力和可能結果了齊桓公的命.曹沫沒有那樣做.因爲曹沫就是曹沫,不是荊軻.曹沫並沒有要結果齊桓公的意思.曹沫應該明白,殺了齊桓公,齊國會再立新君.全國舉哀之後,齊國必定全力攻魯來報仇,弱小的魯國怎麼抵擋的住齊國心懷悲憤的虎狼之師?曹沫有荊軻那樣的機會而不做荊軻那樣的事情,雖然他的目標和燕太子丹,和荊軻是類似的.曹沫的最終目的是保證魯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不受侵犯.目的達到,曹默扔掉匕首,若無其事地走下台來.他只是要嚇唬齊桓公一下.只是嚇唬一下,充其量就是個綁架,不是謀殺,怎麼就成了刺客呢?如果嚇唬一下也可以定罪爲刺殺的話,大人每每訓斥小孩子說:「我打死你!」這大人不就成了虐待兒童,成了殺人犯了嗎?曹沫只是劫持,並沒有刺殺,算不得刺客的.如果定罪,也只是綁架而已,是「爲了得到某種利益而脅迫他人」,而非「欲殺害他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