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的社戲,這篇課文的三導上的閱讀答案全部?
題目:
魯迅寫的社戲,這篇課文的三導上的閱讀答案全部?
解答: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爲「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爲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爲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羣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爲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爲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爲客人,「在這裡」「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裡「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爲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衆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爲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鬆」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爲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爲什麼還要「感激」?)
此題意在讓學生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1.「輕鬆」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裡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爲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認爲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爲什麼?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回答.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爲重點.有觀點認爲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這種看法有些偏頗,教學時應避免.
二、有些問題,如小夥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現在的道德觀衡量,學生可能不理解,教學時要適當引導和講解.
三、可以學習本文爲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社戲》有關資料
《社戲》課文說明
《社戲》原文有前後兩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作者描寫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
1.熱情的童年夥伴和淳樸的鄉民
作者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爲「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爲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於爲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文章還刻畫了淳樸鄉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爲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就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只不過是當時的時尚風氣而已,有人據此批評六一公公受封建禮教影響,就有些偏頗了.
2.「樂土」
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爲客人,「在這裡」「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裡「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作者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誌.在成人煩惱無限、束縛重重的生活中,這樣的標誌在人的記憶里越發清晰醒目,指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出色的景物描寫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羣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爲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社戲》二題
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中有兩個問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無人涉及.筆者教學過程中查閱了一些資料,現整理出來,以資參考.
關於看社戲的時間
《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莊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注釋云: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爲,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云: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范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莊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莊,租賃的就是范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爲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云: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
第二,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爲「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爲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我認爲,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戲演出的內容
關於社戲演出的內容,小說中是這樣記述的:首先是「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羣赤膊的人正打仗」,幾個赤膊的人翻了一陣筋斗,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然後是「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最後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這究竟是一出什麼戲呢?據徐淦《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遊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於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爲惡少)帶了幫閒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云: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台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鬍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幫閒引了公子去搶姣姣,結果吊打了寫服辯了事,……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出是什麼戲文來」.這段回憶,與《遊園吊打》的情節也是完全吻合的.
關於《社戲》練習
一 通讀課文,按時間順序,理清從望見戲台到離開戲台的情節脈絡.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對課文看戲部分有大致的了解.
(1)望見戲台,泊船.
(2)看戲,老生卻不翻筋頭.
(3)桂生爲「我」買豆漿舀水.
(4)老旦出場,唱得大家昏昏欲睡.
(5)離開戲台,回望.
二 夏夜行船、月下歸航是課文寫得最精彩的段落,仔細揣摩後回答問題.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寫方法.
1.作者寫夏夜行船,敘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等.試把表現這些感覺的語句分別摘出來,說說作者是怎樣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所見:
所聞:
所感: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所感:但我卻還以爲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寫起伏的連山如奔獸,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台,心裡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著急的心情.
2.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月下歸航寫了衆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爲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輕快.
三 揣摩加點的詞語,回答問題.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精練的語言.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鬆」和「舒展」與前文有什麼關係?)
「輕鬆」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
2.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麼好吃,「那夜似的好戲」真有那麼好看嗎?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甜蜜的童年回憶,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裡.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爲什麼說山「踴躍」?)
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
4.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 」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5.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姆指一翹,得意地說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爲什麼還要「感激」?)
因爲城裡讀過書的「我」誇獎了他的豆子.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 寫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紹你家鄉的地方戲或你參加過的某項文化活動.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