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是什麼含義呢?
題目:
「活在當下」是什麼含義呢?
解答:
活在當下的英文是Live in the present.活在當下的真正涵義來自禪,禪師知道什麼是活在當下.有人問一個禪師,什麼是
活在當下?禪師回答,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就叫活在當下.
是一句佛語,直接解釋難以深刻的去了解,下面以比喻說明:
兩個人在昨天吵架了,在今天,他們仍然怒氣相對——他們這時沒有活在今天,而是活在昨天.
活著的人,有活在過去的,有活在未來的,但能真正的活在當下,少!還需要快樂得活著,不要想太多,快樂就行~
如此,許多困擾自身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活在當下」是四念處修行的要訣之一.學習者當體會這其中的神韻,而不只是依文生解.
人爲什麼會「不在當下」,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問題,而且往往並不是因爲人是否聰明、有能力,或接受過高等教育等,而決定他是否有活在當下的個性.幾乎一切職業、年齡、教育程度及智商的人,皆一樣有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有不在當下的傾向.
我自從修四念處以來,曾於上下班的時間特地去觀察紐約市「上班族」的面部表情,看看有幾個人像是「活在當下」,結果卻是相當的少.許多人在走路或坐車時,皆很明顯地在想心事,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皺著眉頭,不知道在擔心什麼;又有些人不一定是在想某一件事,但他們整體的精神狀態,會讓人覺得他們存在於另一個遙遠的地方,飄飄蕩蕩地.另外有些人總是要找一些事做,來分散注意力.如有人總是渾身是勁似地,不住地搖頭擺尾,作跳舞狀;也有人像是不能夠僅停留在一節車廂似的,總是在作車廂間的「旅行」.總而言之,越看越會令人覺得實在很少有人是活在清楚明白的當下,是在享受眼前的風光.同時,我也就越能體會佛陀當初創立教法深刻的智慧與慈悲,覺得他所以會提出這樣一個「活在當下」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深解人性的.
人往往會把自己保護在有重重防衛牆的內心世界裡,而不肯出來面對真實的人生及世界.事實上許多「創造行爲」的產生,就是想要在自己心中創立一個自己想要存在的理想世界,而不願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裡.另外像有人老是會把自己弄得「很忙」,連一刻閒暇的時間都沒有,或一有空閒就會打電話找人聊天,一聊就是幾小時,事實上都是一種形式的不在當下.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種形式的「逃避自我」.四念處的修行人當在一切時中培養自己一種活在當下的修行個性,去深觀自己的行爲及身心,由自己的內心世界中走出來.人若不能走出自己的心之牢籠,談什麼修行、解脫,總是不著邊際的.無論那個心之世界談的是禪定也好,是佛法也好,以四念處的觀點而言,牢籠就是牢籠.生存在佛法的心之牢籠中,和生存在學問藝術的心之牢籠之中,皆一樣是自我囚禁的受苦者,是不能體會到佛法中風清月白的自在無礙的!
活在當下意味著無憂無悔.對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去作無謂的想像與擔心,所以無憂;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也不作無謂的思維與計較得失,所以無悔.人能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喜悅而不爲一切由心所生的東西所束縛,就是當時修道成就者的寫照了.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實行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而且修行人若沒有掌握這其中的神韻,通常皆易走入一些極端.要把這些弄清楚,就必須較深入地了解四念處的內涵與精神.
人通常對未來多少都有一些憂慮的,這中間包括自己及家庭未來的生活,及社會國家的前途等.人應當努力工作,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當然的事.但工作的同時,「憂慮」是不是必然會隨工作及謀生而並存的現象呢?這就是佛法所要討論的課題了.
佛法所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修行有成者,能喜悅自在地做許多事,甚至十分努力及忙碌地做許多事,但卻沒有憂慮或壓力沉重的感覺.以正見觀之,忙碌是由緣所生的事,那些緣在「近」來說大多是外來的,但憂慮及壓力的產生,除了那些外來之緣外,最主要的緣仍是自己內在的執著,是因爲當事人沒有把四念處修好,充分看清外緣與內緣的分際,故爲境所轉卻不了知.一旦了知(透過身念處、心念處及受念處),才知道真正使自己苦惱者不光是生活、工作或老闆,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緊張或心情沉重地做事情,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只有用冷靜的頭腦去分析判斷情況,作出決定後再專注地投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專注地投入工作,活在當下,正是四念處修行的範圍.
人如果能專注地投入一件工作,就算這個工作是很繁瑣的,只要他能活在當下,就能在其中體會到一種喜悅.但如果他無法專注地投入工作,不管是因爲沒有興趣或無法專心,只要他不能活在當下,就算是簡單輕鬆的工作也會令人覺得度日如年的.
有人以爲「活在當下」意味著對未來的不思考、不計劃,這是對修行的誤解.修行是要人對未來不憂慮,不是不計劃.人如果根據自己及環境目前的情形作分析及整理,並對未來種種作預測及計劃,這正是「活在當下」.因爲他是根據「現在」的種種評估未來,他採取的態度是實際的,他的頭腦是清楚的.就算他評估錯了,那只是因爲他的聰明不夠或資料不全等因素.預測及評估本身並非執著.
但若有人不是根據自己及環境目前實際的情形去想像未來,而是在作一種純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像自己「如果是那個樣子」該多好!或者如果不是那個樣子就糟了!這樣就容易產生執著,憂悲苦惱也會由此而生.
佛曾在《一切漏經》(書目六)中指出人如果不智地作意思維他不當作意思維之事,憂悲苦惱就會滋生或增長.這些不智的思維包括:
我在過去存在,還是不存在?
過去我曾是誰?我曾怎麼樣?後來我又曾如何?
我於未來將存在,還是將不存在?
未來我會是誰?我會怎麼樣?然後我又會成爲什麼,變得怎麼樣?
如果老是想自己會成爲什麼,變得怎麼樣,他就不是「活在當下」了,而是把自己憑空想像在一個未來不可知,但卻如夢一般的世界裡.這個夢的世界雖然美麗,但它是一吹就散,一碰就破的.人如果老是希望呆在一個夢裡,不僅會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會緊張、神經質,容易疲勞且健忘.這種人是不實際的幻想者,能「說故事」但頭腦不清.許多有文學及藝術傾向的人都有這一面的性格,常常覺得憂愁、沮喪,心情像天空的浮雲一般,時晴時陰,不可捉摸控制,執著較嚴重者甚至可能自殺.但可惜的是他們中很少有人知道爲什麼自己有傑出的天賦,卻無法擺脫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認爲那是藝術家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其實問題非常簡單——這人沒有「活在當下」.不活在當下而活在另一個自我創立的世界裡,無論那個世界有多美、多好,過這種生活的人畢竟是痛苦的.依佛法的理論看來道理很明顯,因爲那個世界「不真」的緣故.不真則處處和現實的世界及人生相衝突.如何跨越這一個夢與現實的鴻溝,很少人能處理得很圓滿.而要用自己的「心力」去維持一個不真的世界,本質上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故執著地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當下的人,想要不憂恐怕也很難的!
的確,活在當下是一個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現.當一個人能由自己種種的「心之世界」中走出來,不憂不懼地面對並觀察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時,他一定會是個有「能力」而能饒益這個世界的人.他不一定能成大功、立大業,但他一定能善巧地把自己潛在的能力發揮出來,利益自己及他人,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惟至誠者能盡其性」了.人能夠「盡其性」而發揮自己的能力饒益衆生,才是個快樂的人.(信息來源:摘自《做個喜悅的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