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R

題目:

英語翻譯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詩經•小雅•車轄》)
4.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9.爲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旅獒》)
1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解答: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原文中意思,形容一個君子文採好、有修養
《孔子》中引申意爲: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還得磨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這成語可以有兩種說法: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爲錯(攻錯)"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磨治.錯,磨刀石.玉:美好珍寶.
意思是別座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來製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來製成美好珍寶.意思可引申爲"藉助外力,改己缺失."
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爲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別國的賢才可以用來治理本國.後比喻藉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唐楊烱.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托無愧之銘,跋涉載勞於千仞,訪他山之石,東西向逾萬里.」用法如:「它山之石,可以爲錯.別國能把江河整治成功,他們的經驗,正可以讓我們在整治河道上作參考.」亦作「他山攻錯」、「他山之攻」、「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詩經•小雅•車轄》)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爲「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爲;「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爲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爲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爲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爲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4.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解釋〗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麼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釋義: 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爲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他送給我桃子,我拿李子回報他
比喻友好往來 知恩圖報
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滿,驕傲、自滿;招,招來;損,損害;謙,謙虛;受,受到;益,好處、益處.
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
9.爲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旅獒》)
」言堆九仞高的山, 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後一點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意.
1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誰能不犯錯誤呢?犯了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左傳》這句話源自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後終被臣下刺殺.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後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啓發他,並以死勸諫,終於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於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