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的特徵有哪些呢,

題目:

宋明理學的特徵有哪些呢,

解答:

你的這個問題是個大體系.
但首先是否定與批判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這隻瘋狗狂想曲,妄圖否定中國人的自明性,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民對自由與民主,公平與正義的認識,理解.終究會象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一樣,把馬克思主義當成腐朽垃圾一樣的拋棄.
宋明理學.
是中國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發展到宋明時期的階段性道路.
魏晉玄學家的討論,實則在道、釋兩家展開,而隋唐佛教的中國化道路,以及道,釋兩教心性論的發展,儒家落伍了.
在大唐盛世的感召以及佛教勢力得到有效遏制後背景下.
一批中國以儒家爲代表的知識分子.
  宋明理學作爲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一)思辨化的儒學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傳人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發展.但相對而言,儒家的應變總體上是滯後的.在唐一代,儒家學者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李翱等,就已經意識到儒學面臨著佛道二教尤其是外來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但他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比較簡單化,韓愈主張「人其人,火其書」,用政府行政干預的方法來禁止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李翱思考得相對深入一些,主張援佛人儒、以儒包佛,來解決佛教文化的衝擊.
  宋代的理學家們認識到,儒學之所以會受到來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儒學本身在形而上的層面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儒學在孔子創立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由於孔子本人罕言「性與天道」,所以如何從哲學本體論上論證儒家思想的正當性與必然性成爲儒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孟子從「四端」說出發,對儒家的性善論作了論證,荀子則從性僞說出發對性惡論作了論證,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講究陰陽災異的世界觀上,對儒學作了讖緯神學式的論證.在宋明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些論證要麼是「不備」(不夠充分,如孟子),要麼是「不明」(混亂不清或者錯誤,如荀子與揚雄),而董氏的陰陽災異和神學化的論證則更顯得粗淺,實際上已誤入歧途.
  理學家們爲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鑑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上學的因素,例如被列於 「六經之首」而最具形上學性質的《周易》的道器觀,孔子的「仁」學,《孟子》與《中庸》對於「性」與「天」的問題的探討.理學家們吸收利用這些外來的和傳統的文明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形上學本體論概念,並給予系統的哲學論證,如周敦頤、邵雍的「太極」、張載的「太虛」、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蘇的「道」、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心」,等等.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以哲學形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以倫理道德爲核心的儒學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爲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理學家們標榜自己的學說爲「實學」、「實說」,批評佛老的學說以及漢唐的章句之學和講求濤詞歌賦的詞章之學爲「虛學」、「虛說」.虛實之別,就在於是否講求儒家的義理.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綱常人倫以及內含於其中的「所以然」與「所當然」的道理.
  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元典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範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各種各樣的理學本體論、作爲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爲核心內容.
  綜觀宋明理學,心學一派對於倫理道德以外的事物並無興趣,理學一派由於「格物窮理」的理論指導,對於萬物之理的認識仿佛也有超出倫理道德狹隘範圍的趨勢,然而其理論目的仍然指歸於對儒家倫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絕對性的把握.所以,無論是理學的宇宙論、本體論或知識論,都不能簡單地與西方哲學相比附,其思維的對象不是自然與萬物,而是倫理與道德,其理論的旨趣不在於人類理智對於自然對象以及人類理智自身的把握,而是人類對於社會倫理價值與規範的正當性的認識和對於主體道德的個體自覺.
  (三)融合佛老的儒學
  宋明理學作爲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融合佛老的特點.宋明理學的融合佛老表現爲三個方面:其一是借鑑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觀和本體論,建構儒家的哲學理論基礎;其二是借鑑佛老傳法的法統,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家的「道統」;其三則是把佛老的禁欲主義說教吸收進來,把它作爲理學的一個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論主張.後者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其消極的層面成爲一些有識之士對於理學集中批判的焦點所在.
  宋明理學家們雖然對佛老都進行了批判,但佛教在當時對儒家學者的影響要遠遠超過道教,故儒家理論鬥爭的重點也是佛教而不是道教.同時,由於道教的哲學基礎──老莊的理論自魏晉以來已在相當程度上爲儒家所吸取,而後來作爲宗教的道教的理論又往往受佛教的影響和啓發而形成,所以,所謂儒釋(佛)道三教合一,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本土儒學和外來佛學的融合問題.
  理學家們無一不以「辟異端」的態勢激烈地反對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論建構卻又往往離不開自己所要反對的佛教的幫助.經過理學家們的「批判」,本來被視爲 「異端」的佛教的思想觀念反而進入了中國正統學說的內部核心,儒、釋、道三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儒道互補讓位於儒佛互補.此前,無論佛教如何中國化,它終究還是佛教,而當佛教的價值觀念進入儒學並居於核心地位時,它表明佛教才真正地成爲中國文化本身的一部分.所以,理學在這場批判吸收外來文化而捍衛本土儒家價值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最終引出的結果卻是耐人尋味的:他們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他們捍衛的是正統儒學的尊嚴,卻利用了佛教的哲學思辨的智慧;他們強化的是儒家的人倫道德實踐,但後來自身卻又流於佛教禪學的空疏.這些歷史教益可以說從不同方面披露了佛教對於宋明理學的深刻影響.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