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題目:
世界三大宗教都有哪些共性?
解答:
(一)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想像和需要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爲宗教宣揚人是神創造的,比較世界上各民族原始宗教的發展,我們看到「神創造人」之說並不是一下子產生的,這一說法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創造力的歪曲反映.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蒙昧人自己沒有多少「創造」.既無「創造」的能力,也無「創造」的產品,其生活基本上依賴於自然界的恩賜,因而在他們的思維中也就沒有「創造」這個概念.所以,原始宗教並不認爲人是神創造的.各民族的原始神話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人和世界是從那裡來的問題,而不是誰創造世界和人類的問題.在這些神話中,上帝地人和世界的誕生毫無功勞,創世說在希臘神話中也不存在,希臘神話中的諸神並不以創造世界和人類爲己任.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控制和征服自然力的能力增強了,人的創造力發展了,於是在原始人的思維中出現了「創造」這個概念.人們日常接觸到的許多東西都是人「創造」的,這種認識的局限性使人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人是什麼創造的?」「世界是什麼創造的?」等問題,但當時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對此作出科學的回答.於是人們就從當時的制陶技術中得到啓發,以爲人是用泥土造成的.這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產生了用泥土造人的神話,我國女媧用泥土造人的神話就是一例.但是造人的女媧並不是上帝,也不是神,只是後來才把它神化.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統治階級利用有關造人的神話,杜撰出了上帝創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可見,人和世界的創造論是原始人對人類和世界起源的一種探索、一種認識,是人類認識史上的進步;而人和世界的神創論雖也是對人類和世界起源的一種界說,但更多地帶有統治階級的欺騙色彩.
其實,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想像和需要創造神.對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比較研究證明:幾乎所有民族崇拜的神都經歷了獸形神——半人半獸神——人形神的演化過程,這種演化過程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變化,是這種變化在觀念上的折射.
最初,人是按照動物的形象創造神的,高貴的人類何以崇拜飛禽走獸?這是因爲:(一)曾經有過一個長時期,原始人主要靠獵取動物充飢求得生存.原始人的生活依賴動物,因而祈求動物給予支持,以滿足其生活上的需要.(二)原始人還沒有把自己和動物完全區別開來,他們的意識還帶有動物的性質.在原始人看來,動物和人沒有什麼區別,它和人一樣有感情、有靈魂.(三)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在動物面前仍然感到無能爲力.恩格斯指出:「人們最初如何脫出動物界(按這個詞的狹義說),人們也就如何進入歷史,他們仍是半畜半牲的,野蠻的,在自然面前無能爲力的,對他們自己的力量還沒有意識到的.」①和動物相比,人類的優越性並不絕對的,動物有許多高超的功能是人所望塵莫及的.因此,原始人在同動物作鬥爭中既感到軟弱無力,極端害怕,又對它們的某些動物感到神祕.總之,原始人需要動物充飢,因而產生病態的幻想,把動物幻化爲一種超自然的神祕的精靈加以崇拜.
世界上所有原始部族幾乎都有過動物崇拜,在薩特勒·許余克(位於小亞細亞)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七千年前的原始祭台及壁畫中的雄牛和兀鷹;在克里特島上到處發現對牡牛進行祭典的石壇(「祭角」);在遊牧時代動物崇拜仍有發展,《聖經》中關於猶太人的先祖遊牧荒野時曾禱拜金牛犢象的故事亦是動物崇拜的反映;我國最早的一部神話《山海經》中也有許多獸形神.
後來,在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湧現了一些英雄,成爲人們崇拜的對象,他們實際上都是集體力量和智慧的代表.由於人類還沒有完全脫離動物崇拜,因而,原始人認爲這些英雄人物是人和動物交合而生的,於是出現了半人半獸神,傳說伏羲氏之母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包犧氏(伏羲氏)於成紀,蛇身人首」(司馬貞:《三皇本紀》),神農氏(炎帝)之母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同上).《山海經》中記載的半個半獸神種類繁多,有人面蛇身、馬身人面、人身龍首等等.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神話中也都有半人半獸神,如埃及神話中的墓地之神阿紐比斯是豺面人身;尼羅河神赫化是虎面人身;古希臘神話中的三位復仇女神依理逆可司渾身漆黑,背長雙翅,頭髮是蛇,腰間纏著蛇.
人獸形神到半個半獸神的發展,說明人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強了,說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高了.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於是人類開始崇拜人自身,認爲神是一些超人,開始按照人的形象創造神.這樣,人形神取代了獸形神和半人半獸神.這時,在人們的想像中神和人是同形同性的,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是永生不死的,他們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著人間的禍福與命運.
各民族的人形神又依不同民族的特徵而各異.歐洲的白種人用白色描繪上帝,用黑色描繪魔鬼;而非洲的黑種人則相反,把上帝描繪成黑色的,把魔鬼描繪成白色的;衣索比亞人說他們的神像他們一樣,皮膚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而色雷斯人說他們的神像他們一樣是蘭眼睛、紅頭髮.而且各民族的神的生活習慣都同信仰它的民族相同.
這一切說明,不論獸形神、半人半獸神,還是人形神,都是人按照自己的生活式樣和需要想像出來的,都「只是人本身的相當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①
(二)天堂地獄說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天堂地獄說是宗教的核心觀念之一.各種宗教對天堂地獄有許多離奇古怪的描述,它們似乎同現實生活並無聯繫,其實不然,對各種宗教的天堂地獄說的比較研究,清晰地展現了天堂地獄說與各民族物質生活條件的聯繫.誠如《宇宙之迷》的作者海克爾所說,天堂地獄只是現實生活的增補訂正版而已.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以狩獵爲生,因此他們想像中的天堂里有極廣闊的獵地,有無數野牛和狗熊;生活在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期待陽光和獵物,因此他們把天堂想像爲陽光普照的雪地,有著無窮無盡的白熊、海狗和其他北極動物;錫蘭的僧伽羅人,按照有著樂園和森林的奇異島國的錫蘭來塑造他們來世的樂土,設想那兒每時每刻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米和咖喱、椰子和其它水果;阿拉伯人居於沙漠區域,烈日如婪,雨水稀少,空氣乾燥,他們牧放牲畜,盼望雨水,盼望綠洲,所以他們幻想的天堂就是雨水均勻,水草茂盛,百花盛開,綠樹成蔭,清泉潺潺,美女如雲.《古蘭經》對「天國」「樂園」有許多描寫:「有水河,水質不腐;有乳河,乳味不變;有酒河,飲者稱快;有蜜河,蜜質純結……有各種水果,」②「有許多賢淑佳麗的女子」,「有兩洞湧出的泉源,」③有「結實纍纍的香蕉樹」,「漫漫的樹蔭」,「泛泛的流水」,「豐富的水果」.④「睡在牀上,不覺炎熱也不覺嚴寒,」⑤顯然,這一幅幅的天堂美景,既是各民族所處自然條件的曲折反映,又是現實生活中剝削階級的享受,也反映了人們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宗教里的地獄則是現實的苦難(包括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殘酷的階級壓迫)的反映.寒帶地區人民的「地獄」被描繪成陰森恐怖,寒氣逼人,陰風習習,寸草不生,閻王判官小鬼橫行;而阿拉伯伊斯蘭人的地獄稱爲「火獄」,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統治階級是現實生活的苦難.《古蘭經》對「火獄」的描寫比比皆是:被罰入火獄的人將被「帶上枷鎖」「投在烈火里」,「然後被穿在一條十臂長的鏈子上」,「除膿計外,沒有別的食物,」⑥「在火里不死也不活,」⑦在地獄裡「以沸水解渴」, ⑧「在毒風和沸水中」,⑨「沸騰的水獄發出驢鳴般的聲音.」⑩
不難看出,各種宗教的天堂地獄都不是現實以外的存在物,它根源於現實生活,是人們根據現實生活的幸福和苦難構想出來的虛幻的境界,是剝削階級用來引誘、恫嚇欺騙被剝削階級的精神工具.
(三)現實生活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人們的神的觀念的發展變化
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因此原始氏族的神之間是一律平等的.原始人的神不是在另一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和他們在一起,人和神的關係是平等的、民主的關係,人們可以直接接近他.
隨著階級分化和權力之爭的出現,人們也就把這一過程移入幻想的神靈世界.於是,神靈也有了權威力職能,人和神的關係也逐漸疏遠了.最初神靈登上了小山,後來就登上了高山,愈來愈不可接近了.神靈的自然屬性逐漸減少,社會屬性不斷加強.比如古希臘階級社會產生過程中出現的衆神都居住在希臘北部的奧林帕斯山上,衆神是按照古希臘人世俗社會的特徵組織起來的,宙斯是衆神之父和萬人之王.在我國的神話中,崑崙山(今泰山)是可以同奧林帕斯山相侔的,它也是上帝和衆神所居住的萬神山.①當時人和神雖然已不在一起生活,其關係已不再是原始社會的平等的,民主的關係,但神還來不及升到天上,神和人的關係還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宙斯就同凡人結合生了許許多多半神半人的英雄.
隨著地上統一的君王的出現,人們開始把神想像爲高高在上的全能的東西.地上的君王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神也就進一步由幽居高山或神廟升到天上.全能的上帝是天,人王則是「天之子」,稱爲「天子」.這時,人和上帝已經完全隔絕,人王壟斷了交通上帝的特權,是上帝和人間的媒介.原始社會人人平等,反映在宗教中,人和神也是平等的,神是平凡的、民主的,可接近的.剝削制度出現後,被剝削階級對剝削階級的統治只能忍耐和服從,反映在宗教上,人對神必須篤信無疑,絕對服從,即使是在思想上對上帝有一點點不尊敬、不服從,也被認爲是罪孽深重,也要受到無窮的痛苦和折磨,以示懲罰.
階級社會等級森嚴,君臣上下之間的身份地位成了不可逾越的界限.爲了穩定這種等級制度,使得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各安其位,鞏固統治秩序,需要用宗教來爲這種等級秩序塗上一層神聖的油彩.因此人們便按照人間的生活樣式來虛構天國的形式,把人間社會的等級制在天國里復現出來,成爲教階制的宗教.正如地上有教皇、主教、大主教、皇帝、國王和貴族一樣,天國里有上帝,有九班天使,每級天使在執掌神權工作中各有回定取權,他們按等級隸屬於各行星球層.在我國道教中,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天,三天各有左、中、右三宮,各宮又各有王、公、卿、伯、大夫,這完全是根據人間的等級結構複製出來的.各種人爲宗教宣揚的地獄的等級結構:閻羅王、判官、小鬼……,也無非是階級社會的監獄結構的復現.
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比較宗教研究,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屬性,指明宗教無非是現實生活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同時,對各種宗教的比較研究也指明,不能把宗教與經濟基礎的聯繫簡單化.因爲建立在大體相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宗教,其表現形式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爲經濟基礎只能決定一定歷史時代中宗教的基本內容,但是這個內容所表現的形式以及某些細緻的表徵,則是種種習俗、傳統、特殊歷史環境、社會心理及價值觀念的複雜結合.宗教作爲一種文化系統,它同經濟基礎的聯繫並不是如影隨形那樣亦步亦趨,正由於此,才產生了各種宗教的共性和個性.
第一節 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比較
一、三大宗教產生歷史文化背景異同簡表提示
對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儒教和比較研究,首先必須遵循歷史主義的原則,考察四教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因爲任何宗教都是所處時代物質生活條件歪曲和虛幻的反映.同時,宗教作爲一種文化系統,它的形成離不開本民族傳統的思想材料、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習俗和價值觀念,民離不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化.而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選擇,則是由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決定的,是由基於當時的經濟關系所產生的價值觀念決定的.所以,在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綜合產物,是一種文化重構物.恩格斯指出:「宗教一旦形成,總要包含某些傳統的材料,因爲在一切意識形態領域內傳統都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這些材料所發生的變化是由造成這種變化的人們的階級關係即經濟關係引起的.」①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教的個性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我們先將四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之異同列表如下,然後分別闡述.
教別 產生年代和社會形態 產生的形式 文化背景 成爲世界宗教的年代
佛教 產生於前六—五世紀古印度奴隸社會 是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爲尋找精神解脫而創立的 是吸收當時印度各種宗教派別的思想加以綜合改造而成的 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開始外傳,經幾世紀後成爲世界宗教
基督教 產生於公元前一世紀奴隸制的羅馬共和國的巴勒斯坦一帶 是「被壓迫者的運動」是「羣衆創造的」「自發地形成的」 是東西方文化大融合的產物 三、四世紀流傳到奴隸制的羅馬帝國全鏡,十一世紀真正成爲世界宗教
伊斯蘭教 公元七世紀初產生於阿拉柏半島、半島的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 是社會統治集團爲了明確的政治目的而創立的 是以阿拉伯一神崇拜爲基礎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 八世紀中葉成爲橫跳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宗教,其時正是阿拉伯封建社會發展時期
二、世界三大宗教產生之歷史背景綜述
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的時候,宗教的思想體系起了變化.宗教的思想體系不僅反映著被剝削者在跟自然界作鬥爭中的軟弱無力,而且也反映著被剝削者在跟剝削者作鬥爭中的軟弱無力,對羣衆的社會壓迫.雖然宗教的歷史用許多事例證實了這種二重性(埃及的奧西里斯是法老,同時又是植物神;亞蒙是太陽神,同時又是法老;以及其他等等),但是資產階級的科學企圖不理解這種自然界神祗的二重性.對死者的崇拜日益集中於死去的社會上層分子代表人物的身上,人們非常豪華地埋葬他們(例如埃及金字塔就是埋葬的墳墓).神話、聖徒故事、關於社會上層分子跟神祗和精靈有特殊關係、關於國王是神的兒子是半人和半神(例如法老被崇拜爲埃及太陽神的兒子,羅馬帝國也被崇拜爲神的兒子)的教義也出現了.以前的、關於靈魂在來世存在的 模糊的的觀念起著變化.隨著不平等現象出現,產生了關於來世生活的兩個世界的觀念,產生了關於現世普通社會成員與社會特權階級上層分子的不同命運的觀念.其次,隨著階級分化的增長,出現了關於來世享受現世忍耐和善良的報應的學說.
隨著古代國家的發展,在神祗當中出現了衆神祗和精靈所服從的主神;其它各種神的屬性都逐漸移到主神身上.恩格斯寫道:「……沒有統一的帝王的存在,任何時候也不會有統一的上帝的存在,」並且「上帝的統一」「僅僅是統一的東方專制君主的複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21卷,第45頁)隨著奴隸占有制社會的發展,植物神和太陽神日益具有救世主的特徵了,羣衆不僅希望從它們得到自然界的恩惠,而且也希望它們把自己從社會生活的困苦中拯救出來.此外,在古代世界的宗教里,還存在著對動物的崇拜(在埃及特別發達),尊敬奴隸主義權制家族的對祖宗的崇拜,對各種神祗、魔鬼以及偶象的崇拜,並形成了關於各種神祗的豐富的神話學說.
三、基督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詳見另稿)
基督教產生於奴隸占有制社會的危機時期,它是羅馬帝國被奴役和被壓迫的羣衆的宗教.基督教以被改造的形式吸收了古代世界宗教儀式和神話的因素.起初,基督教是在猶太民族分散(散布)的環境下產生的一種宗教思潮,它吸收了彌賽亞——社會生活困苦中的求世主——的思想,吸收了宗教哲學思潮(斯多噶派和哲人派)的因素,及其關於世界罪惡的論斷,關於精靈和神祗的中介人的學說、關於死神和活神崇拜的學說,吸收了關於在羅馬帝王的崇拜中發展了神人的觀念.就在這基礎上形成了基督的神話般的形象.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剝削階級利用基督教及其溫順的和服從的說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在第四世紀成爲統治階級的宗教.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第九至十一世紀時,在西方和東方形成了兩個(現今存在著的)基督教教會:西方的天主教教會和東方的正教教會.
四、佛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詳見另稿)
佛教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產生於印度,它象基督教一樣也是主要傳播於遠東各國的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企圖代替存在於印度的古代婆羅門教,及被婆羅門祭司所堅持並按照新的方式來解釋的對自然界的崇拜.佛教反映並認證人民大衆的軟弱無力,它宣傳災難是一切存在的原則的思想,宣傳借著善良和忍耐來拯救人類的辦法,宣傳關於神聖教師和救星菩薩的神話,這些神話是以不可思議的形式產生的.同時,佛教也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樣並不面向任何一個固定的民族.佛教自從傳入西藏後,便創立了它的特殊形式——喇嘛教.佛教——喇嘛教從西藏傳入蒙古和布里亞特蒙古.佛教的神祕主義直到如今還是各種資產階級神祕思潮的滋養料.日本是現代佛教的中心.佛教在現代的印度並沒有得到擴大;在印度存在著統一在一個共同的印度教名稱之下的各種不同宗教思潮和派別,這些思潮和派別都是古代多神教的進一步的演變.
五、伊斯蘭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伊斯蘭教創建於公元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其時,半島的有些國家已經確立了封建的生產關係.阿拉伯半島地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東西方的重要商道.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拜占廷和波斯兩大帝國爲了爭奪葉門到敘利亞的商道,進行了長期的侵略戰爭,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嚴重破壞,古代一度繁榮的西南阿拉伯諸城市變成了一片荊棘瓦礫.同時,原先貫穿希賈茲的商道也遭到破壞,路途梗塞,以至荒蕪,商道沿線的商業蕭條,城市破壞.這一切使阿拉伯各民族出現了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社會動盪不安.不僅統治階級希望建立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以擺脫危機,奪取新的土地和商道;廣大貧苦人民和其他各階層人民也希望和平統一,安居樂業.所以,實現半島政治的統一已成爲當時阿拉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當時已經擠進商業貴族行列的穆罕默德清醒地認識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首先需要宗教信仰的統一.於是,他假借上帝安拉之名,自封爲安拉的使者,創建了伊斯蘭教.其使命是:(一)緩和階級矛盾,證明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是正當的;(二)用「幻想的幸福」給被壓迫的人們指出出路;(三)爲商業貴族統一阿拉伯服務,促進各部落的親近和統一.可見,伊斯蘭教的產生既不同於佛教,也不同於基督教,它是社會統治集團尤其是商業貴族爲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而虛構出來的,它一開始就是作爲封建統治者的精神統治工具而出現的.
伊斯蘭教也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是在繼承和改造阿拉伯社會古代宗教信仰以及猶太教、基督教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伊斯蘭教是絕對的一神教,獨尊唯一的真神安拉.它的神與麥加原來的主神同名,教義上與《舊約聖經》猶太教有許多近似的色彩,卻不同於半島以往流傳的宗教.它排隊自然崇拜,擯棄拜物教,禁止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繼承阿拉伯原有宗教的靈魂不死、善惡報應觀念,保留對克爾白黑隕石的膜拜,採納遊牧人最重要的宗教儀式——朝覲等等.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使伊斯蘭教「一方面適合於從事貿易和手工業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適合於貝都莫遊牧民族」,阿拉伯世界歷史上的「周期性衝突」就是由此產生的.同時,伊斯蘭教作爲統治階級有目的行爲的結果,它更加重視道德倫理,並把道德倫理上升到律法的高度,以維護統治秩序,這就使伊斯蘭教更具保守性,成爲最保守的社會勢力的思想支柱.
伊斯蘭教產生於七世紀的阿拉伯,它反映了阿拉伯人的遊牧者和農民羣衆的艱難困苦的狀況,這些遊牧者和農民羣衆都希望從這種宗教運動中找到擺脫困苦的出路.伊斯蘭教實行單一的神(阿拉)的崇拜來代替已經存在的多神教,並且要求完全俯首下心地聽從阿拉的意志.在阿拉伯所產生的神權政體的國家在伊斯蘭教中,一方面得到了使軍人遵守紀律的工具,因爲反對「背信者」的戰爭被宣布爲有利於神的事業;另一方面也得到通過俯首下心的說教來使羣衆服從的工具.伊斯蘭教曾經宣傳對伊斯蘭教教主權力的尊崇,它實行一夫多妻制,宣傳婦女地位的卑下,以及許多當時社會關係的其他方面.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的侵略得到了巨大的傳播,它已成爲世界宗教之一,席捲了近東、中亞、細亞、高加索的一些國家,並傳播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在封建時代,伊斯蘭教依賴於一些最初流行於伊斯蘭教國家各部分的各種派別的思潮(伊斯蘭教正統派、嚴格派等);其後在伊斯蘭教中產生了許多派別,並出現過改革伊斯蘭教的企圖.
所有這些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都具有「史前的內容」,保存著從古代繼承下來的著名的思想遺產,但是,這些宗教的重要特徵是一神論——一神教.在這種一神論中階級壓迫的新條件得到了表現和鞏固.……
通過上述對佛、基、伊三教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之比較,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三教的產生都是經濟原因引起的社會矛盾的產物,都是在社會的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統治階級需要對被統治階級加強精神奴役,被統治階級苦難深重,無力解脫,需要精神安慰的時代產生的.自然宗教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異己的自然力量的壓迫,人爲宗教產生的原因除了異己的自然力量的壓迫外,增加了社會的異己力量的壓迫,而且後者更爲重要.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態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在苦難深重,找不到現實出路的時代,「在各階級中必然有一些人,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安全的絕望處境」三教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應聲而出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不是憑皇帝的一道敕令就可以創立起來的,因而也不是可以任意消滅的.在宗教賴以存在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沒有完全消滅之前,想消滅它是不可能的.
(二)三教都是多種文化傳統融合的文化重構物.它們在形成時都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包括宗教觀念、民族感情、民族心理、習俗和價值觀念),吸收和改造舊宗教以及外來文化的有價值的成份.這種改造和創新既照顧了羣衆對宗教的需要和宗教感情,又迎合了時代的客觀需要,有著濃厚而廣泛的社會基礎,因而能被整個社會迅速而平靜地接受.在人類歷史上,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各個民族、地區、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滲透、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一種文化系統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開放性.
(三)「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的這句名言從宗教的社會作用方面論述了宗教的共同本質.比較宗教學除了揭示這一共同本質外,還必須具體分析由於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各教的特殊性.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比普遍性更生動更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三大宗教產生的時代不同.佛教產生於印度奴隸制繁榮時期(6世紀BC),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奴隸制走向衰落時期(1世紀BC),而伊斯蘭教則產生地阿拉伯人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7世紀以後);
(五)三大宗教產生的動因不同.佛教、基督教是在民衆中自然產生的,並無一定的政治目的.伊斯蘭教則是由政治人物根據政治目的創造的,即阿拉伯要求建立統一的國家創造的,所以與政治、國家政權密切結合,具有鮮明的政教合一的特點.
第四講 世界三大宗教發展與傳播比較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雖然形成的時代不同,但它們得到發展和移植,成爲國際性宗派,卻都發生在中世紀.儒家學說被宗教化,並傳授到東南亞各國,也發生在封建社會,最終導致了佛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形成.四個文化圈的形成是世界性文化大融合的結果.對四教的發展和移植進行比較研究,對於探研各種不同系統的文化之融合的規律是很有益處的,當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的長期的課題,決非一、兩篇文章所能解決的,這裡只能管窺蠡測,掛一漏萬,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中世紀時代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可能性爲世界性宗教的形成提供了社會學環境.
首先,中世紀封建統治更加需要精神工具——宗教.
奴隸制下的奴隸不具有人格,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和牲畜.大家知道,在地中海地區的奴隸制社會中,「人」這個概念只用於指自由,奴隸不被認爲是「人」.希臘人認爲奴隸僅僅是肉體(Soma).例如創造「理想的」奴隸制國家學說的柏拉圖,把奴隸制說成是自然的、永恆的,並且認爲奴隸屬於「獸類」.羅馬法典只把古代城市的公民(奴隸不是公民)或者君主的臣民稱爲人,法典中把奴隸同畜牲或什物置同等地位,條文上寫著「奴隸或者其他畜牲」、「奴隸是主人的工具」等.所以,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主要依靠暴力與刑罰.奴隸往往被打上烙印以防逃跑,甚至帶上腳鐐手銬,奴隸主可以隨便殺死奴隸.印度的《摩奴法典》規定:「殺死首陀羅(奴隸種姓——引注者)的人只需簡單地淨一次身,同殺死牲畜一樣.」奴隸主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虛僞的說教,爲他們許諾一個來世的天國.但是,封建社會同奴隸社會不同,封建制下的農民有自己的小塊份地,有相對的人身自由.封建的剝削方式改爲租稅或勞役.因此,除了使用暴力、刑罰等手段對他們進行統治和鎮壓外,更需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加強對他們的統治.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