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嗎?

題目: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嗎?
A、秦漢時期 B、西漢初年 C、西漢末年 D、東漢末年

解答:

  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
  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是佛教最初傳入並逐漸開始流行的時期.佛教的傳入和流行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條件.
  1.東漢末年佛教流行的社會條件西漢政權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了高度的發展.漢武帝出於抗擊匈奴的需要,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密切了西域及至更遠地區之間與中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西域文化向東土傳播.隨之而來的便是以西域爲橋樑的印度佛教.因此,張騫通西域客觀上爲佛教的東傳創造了條件.
  漢末是社會危機大爆發的時期,是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尖銳複雜和農民起義進入高潮的時期.靠豪強地主勢力的支持和對農民起義成果的篡奪而當上皇帝的劉秀所建立的東漢政權,對豪強地主的發展採取了放任態度.
  東漢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廣大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淪爲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或淪爲流民.自漢和帝(公元69- 105年)以後,宦官、外戚奪取最高統治權的鬥爭十分激烈,對土地財富的瘋狂掠奪更加肆無忌憚.統治集團的巧取豪奪,橫徵暴斂,使廣大人民紛紛破產,處境悲慘,生活極爲貧困.與此同時,水旱蟲蝗風雹等災荒相繼不斷,日趨腐朽的東漢王朝也進一步加重了對農民的壓迫與掠奪.廣大農民陷於死亡境地.桓帝末年,司隸及豫州一帶, 飢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因此,從和帝以來,農民的起義鬥爭接連不斷,規模越來越大.黃巾起義爆發後,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東漢政權更是名存實亡,軍閥混戰,戰火連綿,社會一片混亂.正是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動盪時代,爲佛教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自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後,儒家經學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煩瑣粗俗.東漢時期,讖緯流行,今文經學與讖緯合流,經學的讖緯迷信化,在嚴重的社會危機面前降低了束縛人民的力量.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是對儒術喪失信心的體現,農民也唾棄官頒的《五經》不用,如黃巾起義是以《太平經》爲經典,張魯的五斗米道是用《老子五千文》作經典.經學已完全失去了作爲統治工具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先秦諸子學說再次興起,玄學也處於胎動之中.由於儒術統治地位的動搖所帶來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活躍氣氛,十分有利於佛教的流行.
  此外,兩漢對社會上與圖讖方術同時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思想的泛濫,以及東漢末年道教的創立,爲佛教的流傳開闢了道路.佛教正是在上述社會歷史條件下由兩漢之際傳入到東漢末年開始流行起來的.
  2.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概況及其特點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年的近200年時間內,其發展是極爲緩慢的.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是被當作爲神仙方術的一種而得以在上層社會中擴散,廣大平民百姓極少接觸.屈指可數的佛寺,也主要是供西域來華的僧侶和商人參拜使用的.從現存的有關資料來看,在東漢末年以前,除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楚王英奉佛、明帝感夢遣使求法的記載外,沒有其他的佛教活動了.到了東漢末年,佛教開始從上層走向下層,在社會上廣爲流傳.
  東漢末年,中國的佛事活動以佛經的翻譯爲主,當時的洛陽是翻譯中心,譯者大都爲古印度和西域的僧人學者.漢末桓帝、靈帝時代最早到洛陽提供漢譯佛經的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此外還有安玄、竺佛朔等人.在漢靈帝、獻帝之間又有支曜、康巨、康孟洋等到洛陽從事佛經的翻譯.當時的翻譯基本上是傳來什麼就譯什麼.合譯也好,單譯也好,都是以外來僧爲主,漢地僧人或居士只是做些輔助工作.在衆多的譯師中,最有影響的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世高主要翻譯小乘上座部一系的經典,重點放在 禪數 (禪定理論),支婁迦讖主要翻譯大乘中觀學派的理論,重點放在 般若.佛經在翻譯過程中,從一開始就得到漢族地主階級和文人學士的支持.
  東漢末的譯經事業還沒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而大量佛教典籍的譯出,如果沒有民間地主階級和文人學士的資助是不可能的.當時的洛陽孟福(字元士)、南陽張蓮(字少安)等人就直接參與佛經的翻譯工作,而孫和、周提立等人則是譯經的資助者.出家爲僧的漢地僧人嚴佛調更是與安玄一起合譯佛經了.這些都說明佛教在漢末已有相當的社會影響了.
  漢末的譯經事業幾乎都是在洛陽進行,洛陽最先成了佛教中心.後傳到丹陽、彭城、廣陵等地,即江淮流域.楚王英的領地是以彭城爲中心.丹陽人笮融督管廣陵、彭城、下邳運漕,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建造浮屠寺,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教,足見江南佛教已經流行.漢靈帝末年,洛陽,關中一帶百姓,由於受董卓等軍閥集團的掠奪和屠殺,許多人逃難到江南,佛教也跟著傳到淮河和長江流域.之後,又傳到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展的形勢.桓帝祀佛時是把黃老浮屠並祠的,而笮融奉佛突出的是 課讀佛經 和 浴佛 等佛教儀式,漢末還出現了漢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僧人——嚴佛調,從交州來的牟子寫出了《理惑論》一書.可見,在東漢末年,以洛陽爲中心的廣大地區,佛教已經有了廣泛的傳播,人們對佛教也有了相當的了解.
  隨著佛教的廣泛流傳,東漢末年在洛陽、徐州、豫州等地區先後興建了一些佛教寺塔,並開始塑造佛像.據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汳水》說: 汳水又東徑梁國睢陽縣(今河南睢縣)故城北,而東歷襄鄉塢南.《續述征記》曰:西去夏侯塢二十里,東一里,即襄鄉浮圖也.汳水徑其南.漢熹平(公元172- 178年)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樹碑,以旌厥德.隧道有獅子、天鹿,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荒蕪頹毀,雕落略盡矣. 史載楚王英爲浮屠齋戒祭祠,但沒有說有佛像.漢桓帝在宮中祠黃老、浮屠時有沒有祭佛像不得而知.笮融大起浮圖祠,以銅爲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 ,這是史籍中關於建寺祠佛像的最早記載.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在東漢的墓室石刻里也有佛像.
  東漢末年是佛教剛剛開始流行的時期,但人們仍然還沒有把佛教與黃老方術完全區別開來,而外來僧侶在翻譯佛典時也往往藉助某些方術來吸引信徒,擴大影響.佛教就是這樣逐漸在中國土地紮根、發展的.
  3.桓帝祠佛從歷史文獻上來看,桓帝(公元147年- 167年在位)是後漢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帝.
  漢桓帝名劉志,是蠡吾侯劉翼的兒子.外戚梁冀毒殺年僅9歲的小兒皇帝漢質帝(劉贊)後,立年僅15歲的劉志入繼帝位,由梁太后臨朝,梁冀把持朝政,皇帝不過是個傀儡.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死去,漢桓帝在宦官單超、徐璜等人的合謀下誅殺了梁冀,朝政又轉到宦官手裡.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專政,桓帝命令逮捕李膺等200餘人,後稱 黨錮之禍.這個昏庸、兇殘的桓帝爲了延年祈福,十分迷信宗教.據《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延熹九年春,桓帝派中常侍左睢到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祭祀老子.同年冬天,又派中常寺管霸到苦縣祀老子.《後漢書集解》引《孔氏譜》說: 桓帝位老子廟於苦縣之賴鄉,畫孔子像於壁. 此外,桓帝還在宮中祭祠黃老.《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延熹九年七月,桓帝 祠黃老於濯龍宮 ,《後漢書?祭祠志》也說桓帝 親祠老子於濯龍,文罽爲壇飾,浮金銀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即是說,桓帝祭祠黃老用的是祭天的儀式,其隆重可見一斑.
  桓帝受熾烈的成仙欲望所驅使,在祭祠黃老的同時而祭祀浮屠.《後漢書?桓帝紀》: 前史(指《東觀漢紀》)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 《後漢書?西域傳》也說: 漢自楚王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 《後漢書?襄楷傳》也說到大臣襄楷於延熹九年到洛陽上疏桓帝,說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佛、者並祠,表明在桓帝之時,佛教仍被看作是黃老道術一種,佛陀是被當作有攘災招福、長生不老之靈力的神祇來信仰.襄楷在奏議里說: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爲,好生惡殺,省欲去奢.
  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 ① 此道清虛,貴尚無爲 ,表明當時,儘管佛教已傳入很久,但在人們心目中,佛、道是一樣的.桓帝佛、老並祠,無非是要 聽於神 而求得神佛的福祥.
  4.笮融事佛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被鎮壓以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爲了爭奪最高統治權,統治集團內部開始了封建割據勢力的混戰.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散在青州、兗州、冀州、豫州、并州的黃巾軍餘部,再次發動起義.這些起義在地方軍閥的聯合鎮壓下遭到失敗.徐州刺史陶謙在鎮壓境內的黃巾軍後,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
  笮融(?- 公元195年),丹陽(治所在今安徽宣城)人,與陶謙是同鄉,聚衆數百人投靠陶謙,受任督管廣陵(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彭城(治所在今江蘇徐州)三郡糧運,並任下邳相.
  笮融本人崇信佛教,他擅斷三郡錢糧,大造佛寺.《後漢書?陶謙傳》說: 初,同郡人笮融,聚衆數百,往依謙,謙使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遂斷三郡委輸,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爲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記載笮融 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爲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重銅盤九重,下爲重樓閣道,可容三千許人,悉課讀佛經.並且告示天下,舉凡願意信仰佛教的,一律免去其徭役.當時,由於北方的洛陽、關中一帶連年軍閥混戰,戰亂連年,人民紛紛逃亡來到這裡,笮融用信佛免役的方法前後招來遠近民戶五千多.他還舉行盛大的浴佛會, 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率兵攻打陶謙至彭城,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復攻陶謙,略地至琅邪、東海,所過殘滅.不久,陶謙病死于丹陽.這時,笮融 將男女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三國志?吳書?劉繇傳》)笮融卻見利忘義,恩將仇報,將太守趙昱殺死,放兵掠搶.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又南逃長江,殺死豫章太守朱皓.笮融終因作惡多端,最後被揚州刺史劉繇打敗,笮融 走入山中,爲人所殺 ①.
  ①   《後漢書?襄楷列傳》.
  在中國歷史上,笮融可以說是早期信奉佛教的官僚 居士.在笮融的信佛事業中,與楚王英、桓帝時相比,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那就是出現了誦讀佛經、鑄造佛像、建立寺院、舉行浴佛會和實行施食等.特別是笮融所建造的佛寺,規模宏大,能容納三千人,佛像塗上黃金,極爲輝煌,信佛誦經還可免除徭役,實已開啓了以後爲了逃避徭役而入寺爲僧尼的風氣之先.
  每浴佛,多設酒飯 說明當時已有紀念 佛誕 之類的佛教節日的風氣.
  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 的記載,可知當時已經流傳著漢譯佛教經典,佛教在當時已相當流傳並普及到民間了.
  5.嚴佛調出家爲僧嚴佛調,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人,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漢人出家僧侶.
  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安玄傳》中所附載: 佛調,臨淮人也.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通譯經典,見重於時. 梁慧皎《高僧傳?支樓迦讖傳》也附載有嚴佛調出家爲僧的事情.漢靈帝末年,安息商人安玄來洛陽經商,漸諳漢語,常與沙門講論佛教,因爲有功被封爲 騎都尉 ,世稱 都尉玄.安玄與嚴佛調是好朋友,他倆共同合作,共同翻譯過不少佛經.翻譯時,由安玄口譯,嚴佛調記述,有名的《法鏡經》就是他們共同翻譯的, 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義,見述後代 ①.《法鏡經》是一部大乘佛經,與《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屬同本異譯,其主要內容是勸告人們信仰大乘佛教,其中還談到大乘出家,即戒律的問題.
  嚴佛調除與安玄共同翻譯佛教經典外,自己還撰寫有《沙彌十慧章句》(一卷),這是中國最早的漢僧佛教名著.這是一部宣傳小乘佛教基本教義和修行方法的 禪數 著作.其序說: 昔在佛也,經法未記,言出尊口,弟子誦習.辭約而義博,記鮮而妙深.……有菩薩者,出自安息,字世高,韜弘稽古,摩經不綜,愍俗意朦,示以橋樑;於是漢邦敷宣佛法,凡厥所出,數百萬言,或以口解,或以文傳,唯《沙彌十慧》,未聞深說.夫' 十' 者數之終,' 慧' 者道之本也.物非數不定,行非道不度,其文鬱郁,其用亹亹,廣弘三界,近觀諸身.調以不敏,得充賢次,學未浹聞,行未中四,夙羅■咎,遘和上憂,長無過庭善誘之教,悲究自潛天所繫心.於是發憤忘食,因閒歷思,遂作《十慧章句》.不敢自專,事喻衆經,上以達道德,下以慰己志.創奧博尚之賢,不足留意,未升堂室者,可以啓蒙焉. ②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嚴佛調不僅是一個佛經譯師,而且是一位兼通梵、漢語文的漢僧學者.
  據《晉書?佛圖澄傳》載 著作郎王度 上石虎奏章中稱, 佛,外國之神,非諸華所應祠奉.……漢代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漢制,亦■前軌.梁慧皎《高僧傳?佛圖澄傳》也有這樣的記載.可以看出,漢時似乎已經有漢人出家,然後才有此項禁令.而漢人出家爲沙門是從嚴佛調開始的.但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和梁慧皎《高僧傳》雖然記有嚴佛調出家修道,但嚴佛調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跟從什麼人出家都沒有記載.可能嚴佛調沒有 具足戒 ——比丘戒,只是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而已,即《牟子理惑論》所說的 今沙門披赤布,日一食 的 僧相.再從他的姓來說,還是一個在俗之姓.所以,嚴佛調充其量只算是一位具 僧相 的僧人.
  ①   《後漢書?陶謙傳》.
  ①   《出三藏記集?安玄傳》.
  ②   《出三藏記集?沙彌十慧章句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