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標準
題目:
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標準
您認爲應按如何的標準來評價 具體到哪方面
解答:
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五項原則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目前衆說紛紜.我試著提出五項原則,供大家一哂.何謂歷史人物?我想,簡單地理解,已經故去的過往的人物就是歷史人物.這裡包括兩點,一是肉體上已經不在人世了;二是時間上已經是過去時了.當然,過去的時間有長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們所說的歷史人物.
怎樣評價他們,我想應該有五項原則.
第一,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爲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
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爲.但是,這種謳歌,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正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地美化,無限制地拔高.如對農民起義的研究就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拔高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研究中就存在這種現象.太平天國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但是,對它的研究存在過分美化的傾向.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就應該恢復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爲農民起義鬥爭史或儒法鬥爭史,就是階級分析原則的教條僵化運用的極端典型.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面,則是對剝削階級的全盤否定,否定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爲.他們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藝術的所有作爲,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民族虛無主義.這種錯誤的理念就導致了歷史的虛無主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種錯誤的觀點發展到極端,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已不復存在,被「四人幫」否定得所剩無幾.在他們看來,是「紅洞縣裡沒好人」.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應一律打倒,再踏上一隻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這種極左的所謂階級分析觀點的糟蹋下,竟然被塗抹得漆黑一團.那時,關於中國的歷史,學者寫什麼呢,教師講什麼呢,學生學什麼呢?都只能望天興嘆,一片茫然.
第二,歷史原則.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爲,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裡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農民起義領袖,則被美化爲「高、大、全」式的無甚瑕疵的英雄.現在,銀幕上的帝王,則被過度美化了.另一種是把歷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間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律視爲歷史垃圾,統統加以擯棄.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節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爲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爲之.總之,我們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的大節,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看他對統一中國所做出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爲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無論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們既不能因爲他大搞焚書坑儒,而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爲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焚書坑儒.
難道有什麼歷史著作美化「焚書坑儒」嗎?有的.手頭有一部歷史著作就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擊了復古思潮,維護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國家圖書館之書、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均未燒;『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朝中仍有著名的儒生伏生、叔孫通仍受重用.」[1]這是什麼話?在這樣一部煌煌巨著中,居然說「焚書坑儒」「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而且還說,「『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坑儒』,也並未坑殺所有的儒生」.怎麼?還嫌秦始皇燒、殺得不夠勁嗎?我們的歷史學者,居然爲秦始皇的封建文化專制的殘酷手段尋找理論根據,把議論時政的儒生一律打成「復古派」,然後就說殺他們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人家殺你,你還爲人家叫好.當然,這部著作出版於1979年,文化大革命剛過不久,內容上不免摻有時代的印記.該書的作者都是我素來景仰的學有造詣的名家,現在再讓他們寫,我想,大概不會這樣著墨了吧!
扯遠了,打住.儘管秦始皇「焚書坑儒」,因爲他統一了中國,還是應該肯定他的.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畢竟如阿Q的瘌痢頭,怎麼也不能艷若桃花.
此外,我提出一個個人見解,就是對歷史偉人不能進行道德評判,亦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在常人看來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真誠虛僞問題,對於歷史偉人來說,都不成其爲問題.因爲有很多問題,不能證實.即或證實,我看也毫無意義.因爲,這些都是小節.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索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第四,雙贏原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博泉教授說:「國中有國,族中有族,這是歷史上常見的.」[2]他在分析金與宋之間的關係時說:「應當承認在中國境內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而且構成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和史所必須肯定的一個前提.這就是說,不能用中國民族的主體漢族來代替整個中國民族這個概念,不能把女真族視爲中國民族以外的外來入侵的民族,不能把金政權視爲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女真是中國民族中的民族,金朝是中國之中的國.」[3]這個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
由此,便引出兩個觀點.
一是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兩國之戰.國中之國的戰爭,也不是全無正義非正義可言.依據張博泉教授的觀點,金、宋之戰應劃分爲三個階段,而第一階段就是金侵宋的掠奪戰爭,宋則是反掠奪的正義戰爭.[4]
但我認爲,既然是一國之內的民族戰爭,大多不好提正義與否.因爲民族之間的融合,就包括粗魯野蠻的殺伐.這裡有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衆暴寡,以硬欺軟.不講道理,不講信義.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爲無力,而被消滅.開始是十惡不赦的侵略者,隨著全國的統一,這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變成功莫大焉的統一者.因爲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戰爭,評價歷史人物亦然.
不管以後如何,當時當地歷史人物的表現,應該成爲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受命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就應該一如既往地予以肯定.因爲他是爲了反抗秦國的侵略的.我們不能因爲秦始皇后來統一全國,成了歷史偉人,就把過去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說成是反動的.岳飛愛國,秦檜賣國,這都是歷史的鐵案,是翻不得的.洪承疇只能入《貳臣傳》[5],清朝人撰寫《清史列傳》也是這樣看的.因爲他們背叛了明朝.當然,他對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功.吳三桂反叛則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入了《逆臣傳》[6].對這樣複雜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多費些口舌.
二是依據當時的表現,各評各的,也就是雙贏原則.例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南下統一全國時,在攻打揚州之前,曾給明朝兵部尚書史可法去了一封勸降信.勸其交出揚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嚇利誘面前,毫不動搖,堅決抵抗.待到清軍包圍揚州後,又五次發信勸降.史可法將信一一燒掉.後終因寡不敵衆,城破被俘.勸降三日,許以高官後祿,史可法說:「我,頭可斷,身不可屈.」而英勇就義.像這樣的抗清將領就應該予以肯定.
但是,他的對立面,如清攝政王多爾袞也應該予以肯定.學者周遠廉研究員、趙世瑜教授說:「[多爾袞]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滿族歷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7]
多爾袞和史可法在歷史上是對立面,各爲其主.多爾袞爲清朝統一全國立了大功.而史可法至死不降,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都應該予以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這就是雙贏原則.這是在中國這樣大國的歷史上有時還存在小國,而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出現的特殊現象.
第五,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爲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公諸於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動.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年毛澤東24歲時在一封信里寫的.
馬東玉教授說:「毛澤東是對曾國藩評價極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鍊、治學態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鍛鍊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爲楷模去學習.這雖是成爲馬克思主義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國藩對他諸多方面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這裡不過是舉例而已.」[8]
他又說:「本世紀中期到80年代,大陸是全盤否定曾國藩的,原因是他鎮壓起義,他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盤否定封建意識形態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們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學問上肯定曾國藩,並形成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物.」[9]
我們過去評價曾國藩是一點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而全盤否定他.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就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應該丟棄的.
評價歷史人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試提出5項原則供學者參考.不周之處,請予指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