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籌建的三支海軍是?

題目:

清政府籌建的三支海軍是?

解答:

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
籌建新式海軍,是洋務運動貫穿始終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大規模地著力於此,則是中法戰爭之後的事.
早在洋務運動剛開始的1861年,清政府根據當時任廣東海關副稅務司赫德的建議,以白銀八十萬兩,由當時正回英國休假的海關原總稅務司李泰國(H.N.Lay)出面,向英國定購了中號艦三艘、小號艦四艘.1862年,七艘兵船購齊,實際用去銀一百零七萬兩.本來商定,每船臨時僱用二、三名外國人司舵、司炮,待中國兵弁學會駕船、放炮後,即由中國人掌管.豈料李泰國心懷鬼胎,在英國招聘六百多名官兵,宣稱成立「中英艦隊」,任命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思本(S.Osborn)爲艦隊司令.他擅自代表清政府同阿思本簽訂合同十三條,規定:阿思本對艦隊擁有完全指揮權;除中國皇帝外,阿思本不接受任何中國官員的命令;連中國皇帝的命令也必須經李泰國傳達,李泰國如認爲不妥,還可拒絕居間傳達;合同既定,不得中途擯棄.這些舉措,充分暴露李泰國一夥妄想乘機控制中國海軍的企圖.
1863年9月,這支艦隊開到中國.它明明是一支完全由外國侵略分子控制的武裝,奕譞還居然準備接受,條件是艦隊「總統」由清政府任命,阿思本可擔任副職.曾國藩擔心阿思本意氣凌厲,將來喧賓奪主,不好對付;又因湘、淮軍爭奪,相持不下,要求把艦隊解散.清廷也害怕接受這支艦隊會發生意外變故,便決定遣散,責成阿思本將其開回英國變賣.變賣所得款額,還不夠「遣散」之費.清政府只得再拿出白銀三十七萬五千兩,才算了結這樁恥辱的海軍建設.
事雖如此,但洋務派建立海軍的願望並未中止.1866年6月25日,閩浙總督左宗棠提出:「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成虛設,星馳飈舉,無足當之.」他建議:「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頓水師不可;欲整頓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清廷允准了左宗棠的建議.於是,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便仿照西法,製造兵輪.
至七十年代初,雖然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都陸續製造了幾條兵輪,均不中用.1874年發生了日本侵略台灣事件.明治維新後不過才六七年的日本,居然也派出兩艘鐵甲艦,耀武揚威地欺侮中國.當時,有些清朝官員曾提出向外國購買新式船艦、水雷和槍炮彈藥的建議.清廷予以採納,但尚未曾執行.而清政府已同日本簽訂《台事專約》,屈辱地了結這次中日交涉.事後,洋務派把中國缺乏鐵甲艦,作爲對日本「委曲求全」的託詞.奕譞、文祥等上奏:「夫日本東洋一小國耳,學習西洋兵法,僅購鐵甲船二隻,竟敢借端發難;而沈葆楨及沿海疆臣等,僉以鐵甲船尚未購妥,不便與之決裂.是此次之遷就了事,實以製備未齊之故.」爲此,他們提出「購辦鐵甲船以爲自強根本」的主張,一些洋務官僚稱讚這是「切中目前事機」的高見.這樣一來,清政府便下決心撥巨款,向西歐定購鐵甲船,創辦新式海軍.1875年6月,由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倡議,經總理衙門批准,調撥粵海關、江海關等稅銀和江浙等省厘金,每年四百萬兩,分別解往南洋、北洋,作爲籌辦海軍軍費,準備在十年內,建成南洋、北洋和粵洋三支海軍.後來,爲了集中使用經費,規定這四百萬兩先滿足北洋需要,以後再解往南洋.1879年沈葆楨去世後,海軍大權由李鴻章總攬.他在天津設立水師營務處,辦理海軍事務,派馬建忠具體負責.
爲了培養海軍軍官,1877年,清政府從福州船政學堂選拔一批學生留學英、法,學習海軍駕駛、作戰技術;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水師學堂,任命留學英國歸來的嚴復爲總教習,訓練北洋系的海軍軍官.
到1879年,李鴻章已從英國購進龍驤、虎威、飛霆等八艘蚊船,作爲守港利器.但蚊船質次效低,因此李鴻章又派其親信李鳳苞出使德國,用白銀三百萬兩,向德國的伏爾船廠高價定購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分別擁有六千匹馬力.
1881年,李鴻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塢一所,並派陸軍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到1884年中法戰爭前,清政府已建立起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三支海軍.南洋水師擁有軍艦十七艘,北洋水師十五艘,福建水師十一艘.南洋水師掌握在湘系手中,北洋水師是李鴻章淮系的私產,福建水師則掌握在閩浙總督和福建船政大臣手中.三者各歸節制,互不統轄,派系畛域極深.這些海軍平時不重訓練,大量時間耗費於運輸物資和迎送官員的繁雜事務上,內部組織鬆懈,武器又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型號.這種種弊端,在中法戰爭時就暴露出來.中法一戰,福建水師覆沒,南洋水師也大受損失,只有北洋水師因置身戰外,不肯救援,得以保全.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爲了俺飾自己「不敗而敗」的罪責,再次以「水師不如人」爲理由進行辯解,竟宣稱:「上年法人尋釁,疊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強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應援,何至處處牽制.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爲主.」李鴻章爲了控制海軍,又提議設立統轄全國海軍建設和海防事務的衙門,派「慎簡深明防務之大臣,會籌妥辦」.
1885年10月,海軍衙門正式設立,由醇親王奕譞(光緒皇帝的生父)爲總理海軍大臣,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爲會辦,曾紀澤「幫同辦理」,實際主持的是李鴻章.此後,海軍衙門在李鴻章主持下,花了數以千萬兩計的巨款,採購外國軍艦、大炮,建設旅順、威海衛軍港,聘請外國教官訓練官兵.經過幾年經營,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立、擁有軍艦二十二艘,其中十七艘購自外國,五艘自製.李鴻章聘英國人琅威理(W.M.Lang)等爲海軍教習,掌握操演大權.不久,旅順、威海衛和大連軍港及相應的船塢、炮台,亦先後完工,北洋海軍全部建成.自此以後,北洋海軍不再添購軍艦,每年四百萬兩軍費大部分被慈禧太后挪用爲興修頤和園的工程費.
北洋海軍表面的龐大聲勢,使李鴻章深爲陶醉,他在1891年一次檢閱北洋海軍後上疏清廷吹噓,稱:「北洋兵艦合計二十餘艘,海軍一支規模略具」,「目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1894年4月,在又一次檢閱後,他更大言不慚地說:「此後京師東面臨海,北至遼瀋,南至青齊,二千餘裡間,一氣聯絡,形勢完固」.就在李鴻章洋洋自得之際,東鄰日本正在心懷叵測地拚命擴張已有海陸軍實力,終於在1894年策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從而宣告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完全破產.從此,雖然各類「洋務」活動仍然在進行,但作爲特定歷史含義的洋務運動已經結束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