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 西蒙諾夫 背景

題目:

蠟燭 西蒙諾夫 背景

解答:

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請你記住,阿遼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爲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衛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史達林獎金.
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陸續發表了幾部戰時札記,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記摘錄》(1965).30年代至50年代發表過幾十篇文藝評論文章,主要評論同時代的作家及其創作.
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勒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羣,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並爲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