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歷史與社會(上海教育出版社)期末複習提綱
題目:
八年級下歷史與社會(上海教育出版社)期末複習提綱
我史社不太好,期末快到了,
解答:
歷史八年級下學期複習提綱
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任務,舉行的時間、地點、內容: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內容:(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爲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以北平(北京)爲首都,採用公元紀年;(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點:新中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爲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爲國家的主人.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
第2課最可愛的人
1、「最可愛的人」指誰?司令員、出兵時間、戰歌、精神?
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爲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
2、戰鬥英雄黃繼光、邱少雲.
3、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而歸.
第3課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農占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農民去占有極少的土地,他們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內容、結果、意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以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爲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爲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4課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任務:主要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原有工業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6年, 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建成投產.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手工業採用合作化,工商業採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重點: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1956年召開的八大確定的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誤的原因:黨中央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3、建設偉大成就:石油工業——王進喜,先進人物——兩彈元勛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
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對文化大革命的態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
2、劉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見民主法制被踐踏到何種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團的時間: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
1978年底,重點: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段鬥爭爲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八二憲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頒布.
第9課改革開放
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採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式.
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目的是衝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說明要保持社會主義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須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採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對外開放: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廣州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開始的;開放格局:開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
3、國企改革:三個方面,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爲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指導思想,成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因爲第一次系統的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第11課民族團結
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意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2、共同發展的典型——西部大開發帶給西部的新氣象.
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1、一國兩制的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爲解決台灣問題,恢復行使香港、澳門主權,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
2、回歸祖國:記時間,說明了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是勝利的根本原因,與清政府腐敗落後導致失地相比較.識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分爲建國後(解放台灣)、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灣)、改革開放後(一國兩制,統一祖國)三個時期,最終在「一國兩制」基礎上形成.
2、海峽兩岸的交流:1987年,兩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絕狀態;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兩個民間團體通過對話達成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的指導思想.
第14課鋼鐵長城
1、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1971年自行研製飛彈驅逐艦,1974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
2、空軍建立: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的,20世紀50年代已擁有各種飛機三千多架.誕生後面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從蘇聯買——國產化——自己研製.
3、飛彈部隊:1957年開始組建,擔任核反擊的特殊任務,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飛彈核武器,還有其他多種型號的飛彈.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國外交宗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國初面臨的環境(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遏制和封鎖,許多國家缺乏了解).政策的特點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目的是爲國內經濟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外交成就是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最早是周恩來於1953年底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時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緬甸,後來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萬隆會議的時間、地點、性質、內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第一次亞非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重點是中國代表團對會議成功的貢獻: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
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1、中美建交:到建交前的敵對關係,分析中美關係70年代出現轉機的原因;了解桌球外交、基辛格祕密訪華、71年尼克森訪華和上海《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中美正式建交的三部曲.
2、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我國在何時哪屆大會上恢復的?哪些國家提出議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同時恢復的還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
3、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何時加入?主題、內容和地位:中國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APEC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爲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第17、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研製或實驗成功的時間、意義(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主持研究的鄧稼先被譽爲「兩彈元勛」,運載火箭、航天技術的成就.
2、袁隆平與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成功時間,贏得了什麼稱號、評價及獎項要記住:1973年培育成功,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國際農學界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3、863計劃:倡導者有四位科學家,批示者鄧小平,八大領域——生物、航天、信息、雷射、自動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術.
2.網絡:生活變化,爲什麼說網絡是雙刃劍?《全國青少年文明公約》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義務教育:屬於基礎教育,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規劃和成就.
2、三個面向:是鄧小平於1983年的題詞,記住內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 「科教興國」戰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義務教育爲奠基工程.
第20課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文學:兩個創作高峯期,代表作品的特點.茅盾獎四個作品
2、體育:特別是近20年的世人矚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現實意義.
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遷:根本原因是實行了改革開放,有何變化?
2、就業、保障制度:就業制度有何變化;知道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個是最密切關注的,對社會起了怎樣的作用.
歷史重點提要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題是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1、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遺留革命任務.
2、54門禮炮代表參加第一屆政協會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憲.
3、解放方式與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標誌著大陸基本統一,實現了民族大團結.1959年進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廢除了封建農奴制,成爲國家重要牧區.
4、1950年10月開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爲標誌取得勝利,爲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穩定的和平環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頒布爲標誌,在新解放區展開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外取得勝利.結果確立的是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沒有剝削.爲工業化準備了條件.1953年對農業改造的道路是走集體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革命;創舉是對工商業的贖買政策.
6、1953年實行的一五計劃,重點是發展重工業,目的是實現工業化,東北工業基地以鞍山鋼鐵公司爲中心.向工業化邁進.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題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始於八大.
1、因果關係:1958年總路線 大躍進、農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煉鋼鐵) 嚴重經濟困難 全面調整經濟
2、初級階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務(實現工業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會矛盾.
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思想、組織、政治路線的轉變)
1、1980年劉少奇案平反.兩個凡是導致出現徘徊局面.思想大討論「解放」的是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
2、改革突破於農村:1978年,鳳陽小崗村;形式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特點是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方向是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鄉鎮企業突起影響最深遠.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1992年後推行公司、股份制.
3、畫圈,80設點.(從廣東、福建開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東是國際化經濟、金融中心.最終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地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
4、改革開放始於十一屆三中全會:
會議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轉移,思想路線核心是實事求是.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搞好改革開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這是黨史的轉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階級鬥爭爲綱.
5、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理論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級階段理論、初級階段總路線,和三步走戰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爲指導思想.三中全會形成了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十四大形成了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集體.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