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歷史期末重點知識總結?求!

題目:

八年級下歷史期末重點知識總結?求!

解答:

歷史八年級下冊複習提綱
本冊知識概覽和學習要求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等,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爲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變爲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通過學習,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地點(北平)、內容——見課本P2
(2)第一屆政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在當時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3)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爲國歌的原因:①《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日;②以這首歌曲爲國歌,能夠時刻激勵中國人民居安思危,繼承傳統,奮發圖強.
2、開國大典:(時間、主要儀式)P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結束,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2)開闢了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結束.中國真正成爲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成爲國家的主人.
(3)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爭取鬥爭勝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2)歷史意義:標誌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5、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
(1)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著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脣齒相依,脣亡齒寒.
(2)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②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願軍和朝鮮人民的英勇奮戰.
(3)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爲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的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爲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決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①英雄們的主要事跡(見課本P9)②爲什麼稱志願軍爲「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爲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6、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影響: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爲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爲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工具機的工廠——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爲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了加強,華北和西北業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4)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它是我國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
(3)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後,農業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是我國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解決生產工具、資金和水利問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②效果:促進了農業產生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意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公有制的任務,在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中共八大:
(1)內容:P27
(2)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3)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①兩次會議的相同點:都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②兩次會議的不同點:實施的情況及影響不同.八大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但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正確的路線沒有得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
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
(2)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3)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爲標誌的「左傾」錯誤泛濫.
(4)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5)教訓:①搞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急於求成;②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6、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範人物:焦裕祿,王進喜,鄧稼先,雷鋒.他們的主要事跡見課本P29~P31.他們的精神品質:熱愛祖國、艱苦創業、密切聯繫羣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7、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同點:
①土地改革是1950年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農業合作化是1952年開始,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在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人民公社是在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合併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公社的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爲公社所有.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在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地認爲,黨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他希望通過「文化大革命」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黨的歷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迫害,被誣衊爲「叛徒、內奸、工賊」,被中央開除出黨,並遭非法監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國家政權遭到削弱,民主與法制建設遭到踐踏;嚴重摧殘了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阻礙了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致使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4)教訓和啓示: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國內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我們必須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爲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國內環境.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積累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②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③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思想.
(2)內容:P39
思想上、
政治上、
組織上、
(3)影響:P39
2、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遭到了嚴重踐踏,廣大人民羣衆深刻地認識到了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備的憲法.此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義: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爲了人們的共識,我國正在向依法治國,建設法制國家的道路邁進.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首先開始將田地包幹到戶,自負盈虧.
(2)影響:使農業生產的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
(3)鄉鎮企業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爲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4)爲什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等弊端,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大大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4、國有企業改革:
(1)開始: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開展,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2)主要內容: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爲以公有制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④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組、聯合等,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5、對外開放:(1)對外開放的開始——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2)對外開放的擴大——開放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爲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3)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6、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爲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2)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的講話:①內容——特區姓「社」不姓「資」.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影響——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民族團結:
(1)政治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政治制度)
(2)經濟上: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
2、香港和澳門回歸:
(1)「一國兩制」的構想的提出: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針對台灣問題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目的是爲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祖國的最後統一.
(2)「一國兩制」的含義: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實行「一國兩制」原因:「一國兩制」正是從歷史和現實考慮,一要實現香港、澳門、台灣的主權回歸,二要維持香港、澳門、台灣經濟的繁榮.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門歸還給中國說明: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5)港、澳回歸祖國的意義和影響:中國人民洗刷了百年國恥,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進改革開放,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3、海峽兩岸的交往:
(1)我國的對台政策:新中國成立後,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後,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5年,江澤民又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成爲了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指導思想.
(2)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①1987年,台灣當局被迫放棄「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達成共識(即「九二共識」);③20多年來,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蓬勃發展.
(3)對我國統一台灣的看法(必然性):
①從歷史角度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從民族角度看,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
③從現實角度看,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從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爲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⑤從可行性來看,香港、澳門的回歸和持續繁榮爲統一台灣提供了範例.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和外交
一、新中國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建國的第一年裡,中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3、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首先得到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的肯定,並發表聯合聲明.見課本P77《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4、在亞非國際會議(又稱「萬隆會議」,1955年)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①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②促進了中國同亞洲各國的團結與合作,③使中國贏得參會各國的理解和尊重.
5、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關係正常化(見課本P81《中美建交公報》).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新中國終於重返聯合國.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9、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簡稱APEC會議)在上海舉行.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10、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它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11、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①歸功於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②歸功於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③歸功於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
(2)意義: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營造了一個和平的環境,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繫,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核技術領域:①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於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②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飛彈發射成功,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飛彈.
(2)航天技術領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爲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後,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州一號」.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將太空人楊利偉送上了太空.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又成功地將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送上了太空.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又成功地將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送上了太空,並進行了太空漫步(翟志剛).
(3)傑出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鄧稼先、袁隆平(學習他們振興中華、刻苦鑽研、奮發圖強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良品質,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2、秈型雜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2)啓示:知識是最大的財富,也證實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科學技術的成就(二)
1、「863計劃」(見課本P94):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爲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爲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2、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
(1)應用:瀏覽新聞、查閱資料、發電子郵件(E-mail)、通話、購物、上課、看病等.
(2)影響:①正面:健康上網,有利於增強自己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有利於創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關係;②負面:網絡的不健康也會給青少年網民帶來危害,如:在網上瀏覽不良信息,有的超時無節制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等.
第七單元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的變遷:
(1)主要變化:
衣:改革開放前憑布票供應,色彩和樣式單調,千篇一律的中山裝、解放裝. 改革開放後衣著日益豐富,服飾成爲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食:改革開放前憑糧票供應,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未解決溫飽. 改革開放後不但能「吃飽」,還要講「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
住:改革開放前居住條件較差,多數是茅草房、土坯房、大雜院. 改革開放後有很大變化,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改善.
行:改革開放前公交車、自行車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開放後計程車、私家車開始成爲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遊坐飛機也不稀罕.
用:改革開放前主要的高檔消費品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錄機(舊四大件).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變化的原因: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的變化:從前的「鐵飯碗」被打破,就業渠道拓寬.人們可以通過人才市場自主擇業.
3、改革開放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醫療保險制度也邁開了步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