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半城市化地區?
題目:
什麼是半城市化地區?
解答:
半城市化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受「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等分散化的農村工業化政策的影響,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發達農村地區,普遍發育和形成了一種城鄉土地利用混雜交錯、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化的過渡性地域類型——國際學術界稱之爲半城市化地區.該地區的特徵是:產業結構和就業構成的非農化水平已相當高,但產業、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仍比較低,並呈現出「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獨特區域景觀.
半城市化現象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早在20世紀50年代,戈特曼在大都市帶理論中就提到了這一類型地區:「處於城市之間的非城市用地也並非傳統意義上以農業經濟活動爲主的鄉村地區,而是以與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觀和產品同城市密切的聯繫在一起,爲城市人口提供遊憩場所,同時獲得來自於中心城市的各種服務的所在.」[8]但是各國發展機制是不同的.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是以綜合型企業和研發實體等在城市邊緣地區的成長爲基本驅動力,推動了所在地區的半城市化過程.在發展中國家如非洲等地區,由於工業化和外商直接投資都很有限,半城市化過程往往是受依賴私人企業、生存於城市外圍地區的流動人口所驅動.
1987年,McGee 在研究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時,發現了一類分布在大城市之間的交通走廊地帶,與城市相互作用強烈、勞動密集型的工業、服務業和其他非農產業增長迅速的原鄉村地區——他借用印尼語將其稱作爲「Desakota」(desa即鄉村,kota即城鎮).McGee 認爲,許多亞洲國家並未重複西方國家通過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向城市集中,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顯著差別,並以城市爲基礎的城市化過程(city-basedurban ization ).而是通過鄉村地區逐步向「Desakota」轉化,非農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在「Desakota」集中,從而實現以區域爲基礎的城市化過程(regional basicurbanization)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