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有句話常掛在嘴邊」爲題,寫800字作文,拜託了
題目:
高一作文「有句話常掛在嘴邊」爲題,寫800字作文,拜託了
解答: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
這句話常掛在嘴邊,一直陪伴著我,做爲我的座右銘,無論是成功,失敗,欣喜,落寞……一直警世著我,使我成爲生活中的開拓者,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彼岸.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讓我體會到古人的意境和心志是如何,同樣在自己諾大的身軀中,一個偉大的思想正在孕育. 爲世人寫下不休的傳奇,名傳青史,亘古不休,楚大夫的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彩菊….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讓我體會到面對生活,要保持「得到坦然,失去淡然」,平靜的面對一切,記得李敖在《零度》裡寫道的一句話:人的欲望,就像一條永遠都添不滿的溝壑,亂人心智「有平靜的心態和大度你才能慢慢的適應這個世界,同時也讓社會慢慢的接受你,最終成爲生活中的強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它告訴我,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有夢想,有追求,有信仰,肯定能戰勝他人,成爲勝者,人可以行動一輩子,如果沒有夢想做嚮導,那所有的勞累不就是無用的,曾經的我有過失落,有過感傷,但是有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我就會愈戰愈勇,再次拾起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向前沖,雖然的未來的道路布滿了荊棘,但是我相信,有夢在,我會一路上披荊斬棘,到達我的夢想終點.
「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每次的努力沒有收穫,有的人會抱怨,會失落,有這句話常掛在嘴邊,我可以勇敢的說,我不會,我的努力是建立再夢想之上的,爲了成功我可以再次的奮力一波,讓世界聽見我吶喊的聲音,古人有「臥薪嘗膽」來激勵自己,而今我不會因爲我微薄的努力沒有收穫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逆境是勝利途中必經的道路,「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沒有磨練怎會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呢?掛在嘴邊的話是要我們感謝逆境,感謝逆境對自己的磨礪,待到勝利的彼岸,回頭望望自己走過的路,一路上的苦難和磨礪,都會將成爲自己不可多得的人生寶藏,你也會愈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功和感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古人千年所孕育的思想,沁染著我,我想有夢想和努力做羽翼,我會飛的更高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嚴於律己」即對自己嚴格要求,日省吾身,見賢則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孔夫子曾教導弟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就是此意.
對做學問者來說,嚴於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縱觀歷史,凡學有所成者莫不深知此理.古時學者懸樑刺骨,囊熒映雪,故有縱橫捭闔之才,經綸世務之智;王右軍臨池練字,在池中洗筆,竟染黑了一池水,故後有書聖美譽.其精益求精,嚴於律己的決心意志著實令人敬佩.也正因爲這種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國之才.
對修養自身者而言,嚴於律己更顯得尤爲重要.儒家朱熹強調「吾日三省吾身」,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爲.法家荀況同樣也說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名而行無過矣」.可見反躬自省,嚴於律己對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
以此看來,嚴於律己可達到不斷完善自己,以至於「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寬以待人」即寬容地對待別人,多發掘欣賞別人的優點.只有如此,才能發字內心地熱愛民衆,即儒家所提倡的「仁」,和墨家所闡釋的「兼愛」.
孔子將「恕」歸結爲儒家要義之一,勸說人們原諒他人的過錯,包容他人的缺點.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人,今天抱怨這個人太小氣,明天又說那個人目中無人,以致於弄得人際關係緊張.因爲他不懂得寬恕別人,看人只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當然就無人可入其眼.試問天下又有誰是十全十美的嗎?經常義正詞嚴地指責別人難道就能說明你身上缺點很少?恐怕事實恰好相反.
進一步來說,如果一個人經常欣賞別人的優點,那麼在他眼裡則天下無一人不可愛,又哪會心生怨恨呢?東坡流放嶺南之時,曾與化外人比鄰而居.但他看不到他們的粗魯,而只看到他們的豪放和不拘小節;看不到他們的不知禮儀,而只看到他們的自然率真.故雖生活艱苦而能得鄰里多方援助,結交到不少好友.所以懂得欣賞別人的人總是樂觀愉快,兼懷仁愛之心.
「寬以待人」是最好的爲人處世之道,它令人曠達無憂.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言治學修身,一言善處人際,人生三昧盡在其中.如此金玉良言不止應常掛於嘴邊,更應反覆思量,定能從中獲益良多.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說的一句就是:「您吃了嗎?」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其實裡面大有講究.
民以食爲天,填飽肚子在幾千年內成了大多數國人最基本的人生追求.從堯舜禹湯開始,歷經秦漢唐宋,再到明清民國,直至三十年前,能吃飽歷來就是一小部分高貴之人的專利.生產力低下,靠天吃飯,趕上老天爺不高興,或者有個兵災匪患什麼的,小小百姓就都得勒緊腰帶過日子,能活下去不被餓死就是最大的幸運了.所以,見面問一聲「您吃了嗎」就沒有絲毫的虛套在裡面,而是發自內心的關照與呵護.我們可以想見,其時其地的人們在說這普普通通的四個字時語氣的真誠與虔誠,裡面又飽含著多少無奈與渴盼啊.「您吃了嗎」,其實也是在問自己,我今天吃了嗎?我今天的肚子充實了嗎?明天的早餐我準備好了嗎?
也有過所謂的「太平盛世」,風調雨順,倉廩豐實,這時的大部分百姓應該是能吃飽飯的,但見面的第一句台詞仍是「您吃了嗎」.這時的四個字我想應該懷著一份對上天的感激,一份對皇恩浩蕩的涕零.畢竟能吃飽飯了!這四個字還應有一份提醒,好好珍惜吧,千萬別浪費糧食,千萬別糟蹋飯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手中有饅頭,莫忘饑饉時.這四個字可能還有一層憧憬,今天能吃飽了肚子,希望明天能吃得上些檔次.吃飽,更要吃好.「您吃了嗎」實際蘊含著國人生活的現在時與將來時.
古老的中國在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才終於在30年前的一聲春雷響後,真正實現了祈望了幾千年的夢.「您吃了嗎」裡面不再有挨餓的擔憂,不再有十之八九要落空的渴盼,豐衣足食的中國人在說這四個字的時候真真的是「底氣十足」.再也不用擔心明天無米下鍋,再也不用擔心老天發怒,再也不用擔心夢會破滅.人們「擔心」的是怎樣吃得才能更好,怎樣讓生活比蜜還甜.於是,「您吃了嗎」也就愈來愈加大了其單純「打招呼」的比重——但我明白,人們是滿心歡喜這樣的的「虛套」與「客氣」的.
我相信,「您吃了嗎」可能隨著生活的豐富多彩與高質量而逐漸退卻,不再常掛在人們的嘴邊.這是進步,但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在心底給「您吃了嗎」留個位置,爲了不忘過去,爲了珍視眼前,更爲了追求無比絢麗的明天!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