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的形成機理簡短
題目:
丹霞山 的形成機理
簡短
解答:
丹霞山形成機理: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屬於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峯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峯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粵北地區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爲典型,所以稱爲丹霞地貌.
地貌特點
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峯、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爲「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爲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擡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爲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峯、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峯、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爲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峯,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爲單斜峯羣.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爲「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參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