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這道政治題答案:舉辦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謝謝大家!

題目:

求助這道政治題答案:舉辦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謝謝大家!

解答:

時下,「入世」和奧運是我國經濟社會中的兩大熱點.相較而言,我們對「入世」的思考要冷靜得多,也縝密得多,既看到了長期的利好,也看到了近期的挑戰與危機;而對奧運的思考則顯得激情有餘,而理智不足.
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是這種促進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則取決於主辦國的主客觀條件,尤其是決策者和執行者把握機遇的能力和應對挑戰的水平.因爲,機遇和挑戰不僅是並存的,也是互動的,把握機遇的前提永遠是對挑戰清晰的梳理和科學的應對.
「奧運經濟」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它是指承辦奧運會作爲一個新增變量,對主辦國和地區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它既可以是積極的、正面的影響,也可能是消極的、負面的影響.事實上,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奧運會對主辦國和地區的經濟影響,尤其是財政影響基本上都是負面的,只是近五屆奧運會由於開始了商業化運作,主辦國和地區才獲得了越來越顯著的經濟效益.2008年奧運會是現代奧運史上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來承辦,這意味著我們要啓動奧運經濟,充分發揮奧運會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反思「奧運經濟」,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值得重視:
前提不能缺失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與經濟社會的互動.2008年奧運會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帶動中國和北京的經濟增長,與未來10年國內外經濟發展狀況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世界經濟、美國經濟、中國經濟以及首都經濟在未來10年不能出現大的波動,尤其是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不能出現大的衰退,這是前提和基礎.拋開這一前提來談「奧運經濟」是不嚴謹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而現有的研究對這一前提關照不夠,更多的是靜止的、孤立的研究.
實際上,只有對這四個層面經濟發展走勢作出儘可能準確的分析和預測,才能找到奧運會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奧運經濟」的效能.
效果不能誇大
北京奧運會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國內外的機構和人員都作過一些預測.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認爲,從2002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帶動中國GDP每年增長0.3%;中國社科院的楊帆博士認爲,能拉動GDP每年增長1%;北京市統計局認爲,未來7年奧運會對北京的經濟增長貢獻率是每年提升GDP2.5%.筆者認爲,這些研究結果都存在高估的問題.
首先到底多少投資應算奧運會引發的新增投資,現在普遍的說法是2800億元.顯然2800億元並不確切.因爲其中1800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絕大多數是列入北京市十五計劃的常規建設項目,辦不辦奧運會都要投資建設,因此不能算作奧運投資.換句話說,2800億元的投資總規模中要扣除未來7年中北京市在常態下(不辦奧運會)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其餘的部分才能算作是奧運投資.
其次,按照國際慣例,奧運會對主辦地區的經濟影響是指因主辦奧運會而從外部(包括國外和本國的其他地區)流入本地區的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本地區居民收入以及擴大就業方面的綜合效應.這種影響包括直接影響、間接影響、誘導影響和總影響四個方面.
直接影響是指賽事組委會的各項支出用於購買本地區商品和服務所產生的新增效益;間接影響是指賽事吸引來的旅遊者在本地消費所產生的新增效益;誘導影響是指直接和間接影響的乘數效應,一般通過地區投入產出模型來測算,如亞特蘭大組委會就運用美國商業部的「地區投入產出模型系統」(RIMSII)來計算1996奧運會的誘導影響;總影響是指前三項之和.
這就是說,奧運會能在多大程度上帶動首都的經濟增長,不取決於北京市內部存量資金的調整,而取決於從外部引入的增量資金的多少以及吸引國內外遊客數量的多少.而這兩方面現在都是未知數,因此,不能簡單地用預算數來機械地推算.奧運會對本主辦地區的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這是肯定的,但效果不能隨意誇大.
財政不落陷阱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用這句話來形容奧運會與主辦國家和地區財政之間的關係最爲確切.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承辦奧運會將面臨更大的財政風險.
一是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使政府處在負無限責任的境地.中國奧委會與國家體育總局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2008年北京組委會雖是一個新設機構,但它的地位、職能、運作方式和人員構成,都決定了它不僅是政府的職能部門,而且是「半個市政府」.政府辦奧運一方面由於沒有「破產」的壓力,也就難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率;另一方面習慣於財政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的政府機構也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意識和成本監控機制.效率的損失和成本的攀升即意味著負債,而政府欠的債自然要由財政來還.
二是政府相關部門的「搭便車」行爲,使財政支出的壓力增大.申奧成功後不少部門都極其迅速地制定一些奧運行動計劃或規劃,儘管這些計劃主觀上是善意和積極的,但客觀上會給中央財政帶來壓力.
三是商業開發能力弱,倒逼國庫.奧運會的商業開發是體育產業經營中規模最大、難度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項目,它與主辦國體育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呈正相關.我國體育產業剛剛起步,熟悉國際體育商務運作的高級人才奇缺,一旦奧運會商業開發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資金的缺口就只能由財政來補.
四是奧運會的組織成本不斷飆升,也使主辦國財政面臨巨大壓力.近幾屆奧運會一方面商業開發能力越來越強,經營收益越來越好;另一方面非競賽因素的組織成本也越來越高.
「9.11」事件後,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安全方面的要求明顯提高.最近布希政府又給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追加了7000萬美元,從而使得這屆冬奧會的安保費達到了創紀錄的3.1億美元,其中2.4億美元是由聯邦政府提供的.2008年我們可能會面臨更多、更高的要求,財政的壓力也會進一步加大.爲此,財政部門應未雨綢繆,儘快組織有關專家開展專項研究,提出化解財政風險的具體辦法和措施,尤其要注意從體制上和機制上解決問題.
國內企業不能出局
奧運會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營銷平台.1984年以來的奧運會之所以能爲主辦國帶來越來越好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國際奧委會順應了以跨國公司爲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潮流,開發了一系列符合跨國公司全球擴張主旨的營銷和溝通的「機會」,電視轉播權的天價、TOP計劃的火爆是最好的說明.
奧運會商業開發的國際化、精英化,帶來的是一流企業的商機、中小企業的無奈.我國企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較弱,能在國際上躋身同行業前列的鳳毛麟角,這就是近幾屆奧運會的營銷舞台上難覓中國企業身影的原因.
但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絕不能出現國內企業出局的局面,這是因爲,一方面我們爲舉辦奧運會支付了巨額的「搭台」費用;另一方面如果外國企業大規模壟斷奧運商機,儘管從組委會的帳面上看我們可能獲益更多,但是若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受益度來看則未必划算.中國舉辦奧運會除了有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考慮之外,在經濟方面就是希望通過舉辦奧運會來進一步地啓動消費,擴大內需,拉動增長,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唯有儘可能多的爲國內企業提供參與奧運經濟的機會.所以當前北京組委會必須認真考慮一個問題,即如何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下,在不損害國際奧委會商業利益的前提下,爲國內企業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奧運會營銷方式和手段的創新,即針對國內企業的需要與能力,開發新的奧運營銷機會,走高端產品(TOP計劃、組委會贊助商等)國際化、精英化與低端產品(特許經營、供應商等)本土化、大衆化相結合之路.
奧運會後遺症不能不防
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看法總是寬容和大度的.奧運會後遺症在熱愛奧運人們的眼中,猶如納斯女神之斷臂,不僅和諧,甚至是一種缺憾之美.於是人們大多習慣於頌其功而恕其過.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心態使得奧運會後遺症成爲了現代奧運史上的「周期率」,每一個奧運會主辦國都難以跳出.從近五屆奧運會來看,無論是開先河的洛杉磯奧運會,還是被譽爲最成功的雪梨奧運會,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體育場館閒置、奧運村樓宇銷售困難、基礎設施使用率不高和投資難以回報等問題.從受害程度上看,在美國舉辦的兩屆奧運會受害程度較輕,而漢城、巴賽羅那、雪梨三屆奧運會受害程度較大,症狀也比較明顯.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與主辦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有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體育場館和公共基礎設施興建和改建的任務就越輕;而市場體系完善、行業和業態齊全,大量的奧運物資就可以通過只購買使用權的委託、租賃等方式來解決,自然患後遺症的可能性就越小.二是與政府參與的程度相關.政府參與度越高,得後遺症的可能性越大.由此看來,2008年北京奧運會如果不及早防範,有可能出現更爲嚴重的後遺症.
預防奧運會後遺症,首先得找到病根.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所謂奧運會後遺症實質上是指相對有效需求而言供給增長太快,出現明顯過剩而引發的衰退現象.因此,要防治奧運會後遺症必須從抑制超額供給入手.首先所有奧運會規劃建設項目都要以實際的有效需求爲尺度,奧運會舉辦期間的需求高峯要通過抑制本地居民的需求來削平.其次三個申辦理念在實施中要有所調整,有主有次.人文奧運的地位要提升、要強化,而科技奧運和綠色奧運要適度,要注意控制實施的成本.再次要規範政府行爲,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抑制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搭便車」行爲.最後要加快市場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中介業、租賃業、網絡業和現代物流業,爲防治奧運會後遺症提供市場基礎和技術手段.
在改革開放中日益強盛的中國,完全有能力辦一屆奧運會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在追求完美結果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畢竟我們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條件下辦奧運會.最成功的奧運會,對中國人民來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全國人民普遍受益的奧運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