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題目: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解答: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準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 ; 國內外環境; 機遇和挑戰
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準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爲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爲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爲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爲實現奮鬥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爲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繫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爲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爲,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爲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
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爲13.1%,第二產業爲46.3%,第三產業爲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占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爲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2006-7-25 16:25 jerry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爲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爲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羣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爲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爲,生活性服務長期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占62.3%,農村中的赤字縣占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2006-7-25 16:25 jerry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