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達摩·悉達多的人生智慧——黑塞《悉達多》

周日,還是像往常一樣,在我最喜歡的咖啡館吃早飯。一個巧克力可頌,一杯拿鐵,一個iPad,一本Kindle。和南木群裡的朋友們聊着頗有哲學意味的話題,哲學嘛,免不了就要讨論到本質,存在,意義……群裡一個23歲的小姐姐跟我說:“其實人生本無意義,推薦你一本書吧《悉達多》。”OK,這就是我怎麼邂逅黑塞的《悉達多》的緣由。

赫爾曼·黑塞一個出生于1877年的德國作家、詩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探索人對生活兩極性的認識,充滿詩意和哲理。黑塞對東方哲學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不但研究中國老子、莊子的儒家哲學,甚至在晚年成為了虔誠的佛教徒。我以為《荒原狼》會成為我閱讀黑塞的第一部作品,但沒有想到卻偶遇了《悉達多》。

...

悉達多,印度語意思是:達到目的的人。這個名字可能人們都非常熟悉,因為它與喬達摩聯系起來就是印度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摩尼的名字。這本書裡黑塞把喬達摩·悉達多分為兩個人。喬達摩是神,是“覺者”;而悉達多是那個聰慧英俊的在人生路上苦苦探尋的婆羅門青年。悉達多雖然有跟佛陀相似的際遇,但書中講的并不是佛陀的故事,主人公最後領悟的也不是佛法教義。

主人公悉達多是一個古印度婆羅門的貴族青年,擁有令人羨慕的一切。為了追求心靈的甯靜,他背棄父親與其好友戈文達一起追随沙門,踏上一條求道之路。他們到達舍衛城聆聽佛陀喬答摩宣講教義後,分道揚镳。戈文達鉑依佛門成為喬達摩門下弟子,而悉達多卻繼續前行。在繁華的大城中結識了名妓伽摩拉,并成為一名富商。心靈與肉體的享受達到頂峰,卻讓他對自己厭倦、鄙棄到極點。開始時他帶着勝人一籌的優越感看待像孩子般的世人,直到被這個世俗世界所同化。最後他抛棄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來到那河邊,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絕望的一刹那,他突然聽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聲音……經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于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毀的本性,并最終将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恒之中。

悉達多從一開始隻會齋戒,等待,思索,到後來學會愛情,經商,賭博,最後回歸到河邊茅屋的生活。生活的輪回說明了人生本無意義嗎?我想可能還有更多。

首先,悉達多是一個個人存在主義的化身。他遇到了神——喬達摩,但是并沒有追随神的旨意,而是落入凡世,親身經曆了人生種種,最後在智慧之河旁悟道成佛。相比較他的朋友喬文達,一生追随佛陀,講法布道,但直到年老仍然苦苦尋找。“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現出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迹,但人們不可能去傳授智慧。”因為真理并不存在yu文字中,而是在實際的物體中。就像我們學習書本知識,一個人可以紙上談兵,但如不運用到實踐中,這将使我們一事無成。誰說“沒吃過豬肉,見過豬跑也行”?吃豬肉和見豬跑豈能相提并論?人生在于體驗,勇于挑戰和嘗試,才能領悟更多人生真谛。

其次是活在當下。故事中的那條河,那條奔騰不止象征智慧的河,讓我聯想到般若波羅蜜心經中觀世音菩薩要将衆生渡過智慧的彼岸。繁華的城市在此岸,而擺渡人的茅屋在彼岸。要渡到智慧彼岸必須直視眼前這條沒有過去沒有将來的河流,我們必須感受當下。隻有關注當下才能讓我們擺脫颠倒夢想,重歸真實。如果悉達多沒有聽到河流用一聲唵喚醒他對當下的感知,他已經不在人世。人與這河流一樣,年輕的悉達多,和将來年老的悉達多都不存在。隻有當下這個40歲頭發灰白面容憔悴的中年男人,直面當下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他來到了渡口找到了擺渡人。很多人對“活在當下”這句話有非常錯誤的理解,覺得就應該揮霍縱欲,Live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 而正确的理解則是:你現在做的任何決定和選擇,應該基于現在的事态,不是過去的回憶,也不是對将來的臆想。這樣可能是減少人生遺憾的最有效的方法。

最後,是生命實質是放下執念。執念使悉達多認為像孩子般的世人,追逐金錢、名利、權利、愛情。他擁有這一切後卻令他覺得惡心。即使逃離了這一切,卻逃不過他對兒子的執着。但他回想起他自己年輕時如何背棄父親,導緻父母悲傷失望,在孤獨中老去病死。這何嘗不是一種輪回?智慧的河流和心中的唵引導他放下執念,切斷所有輪回,尋找生命本質,到達自由甯靜。

所以,黑塞想說的是什麼?一個人是怎麼到達“涅槃”,如何立地成佛?或者他是想告訴我們,生命中充滿誘惑,去嘗試,去體驗,所有世人的執念與滿溢的欲望可能都不能避免。但我們一生的修煉就是如何認清生活的本質,達到内心的自由與甯靜。這,可能,是個人存在的必經旅途和意義所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