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也是一種改變——讀《媽媽的悔過書》有感

...

在此書的結尾,寫到“據說人遇到三種事物會有所改變:好的人,好的書,好的教育”。而我能邂逅此書,是因為自己遇到了“好的人”,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姐姐,總是無私地與我分享着每一本“好的書”和“好的感悟”。

不得不承認,在看似安穩如山的人生某個階段,突然遇到觸及心靈的某種經曆,也許會是某個人,也許隻是一本書,卻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命中注定,對,這是種命運。

就如我遇到此書的當下,正值孩子始讀一年級。這不論對于孩子,還是對于我而言,竟成為頗具人生意義的一種啟程。

我無法得知孩子的内心如何,但在于我,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緊張、焦慮已伸出它們的爪牙,搭上了我的肩膀,讓我腳下的步伐變得滞重。于是,我恰好翻開了這本書。

這是她,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寫就的一本悔過書,經曆的一段血淚史。

一直以來,她的兩個孩子,聽從于她的每個指令,順從于她的每個決定,成長為别人眼裡優秀傑出的“好孩子”,而她自然也是人人稱道的“成功母親”。她怎麼會預料到,忽然有一日,正念高三的、她最以為豪的兒子,突然對她說,自己不再去學校,自己必須得休學。而這僅僅是開始,緊接着兒子休學之後,女兒也提出了休學,仿佛一夜的噩夢之後,睜眼醒來,發現自己身處的現實果真如噩夢般殘酷、無情。眼淚、責罵、羞辱、哀求,所有的等等,再無法改變既定的人間慘劇。

及至她遇到了“教練式”輔導的學習和練習,讓她漸漸地明白,造成孩子如行屍走肉般幽閉在自個空間裡的罪歸禍首竟然是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她将孩子成為了自己為人母的“炫耀品”,她用家長式的權威,讓孩子不容置疑地服從。她從來看不到孩子為之付出的辛苦努力,也從來聽不見孩子背過身去抵觸的呐喊申述,更不會對孩子們用“肯定、尊重、支持、鼓勵”之類的話。而正是這“肯定、尊重、支持、鼓勵”之類的話,在她後來的補救中,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

而這确實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所以,當某日,孩子因為英語語句總無法讀正确,邊無助地說着“太難了,我做不到啊”邊又快要掉下眼淚來時,我隻能靜靜地看着他,在内心努力消融掉對他無法堅持的怨怪後,再露出鼓勵的笑容,說,“你沒有上過英語輔導班,就念成現在這樣已經很了不起,英語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好的事,隻要我們天天堅持練習一點點,一定會念正确的。我們再來試試,好嗎?”

孩子終究擦去了未掉落的眼淚,重新開口。而當練習任務基本完成時,我便提議今日的練習到此為止,建議下樓去散散步,透透氣。

在散步中,我又感謝孩子的勇敢,堅持着繼續英語的練習。

我說,“聽很多媽媽都說,輔導孩子會成為可怕的母老虎,謝謝你,沒讓我變成大吼大叫的母老虎。”

孩子說,“媽媽,你會怎麼大吼大叫呢?”

我說,“我會吼,你怎麼這麼笨?我會叫,你怎麼這麼蠢?”

孩子笑了,說,“媽媽,你不會說那些話的。”

是孩子的天真嗎?竟認為我不會說出那些話。

但在于我,自然知道,那些話一直等待在嘴唇後,它也是一種天性。就如此書裡所提到的“仇人式對話”或是“漸行漸遠的話”。并不是不疼愛不憐惜自己的孩子,隻是很多時候,而說出去的話,往往卻把對方推出去更遠。

而我之所于能以較好的心态面對孩子的狀況,應該與正好讀此書有關的。

所以我感謝與它的邂逅。

但在寫下這些文字時,再想到此書,它是借助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曆闡述了教養孩子的一種有效的方法論。是的,在此書裡,養育呈現出來的姿态是一種帶有目的論的方法。

而問題的根本依舊還在,那便是這位母親自身的關愛。

此書裡的她,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她能成為一個有聲望的教師,是自我的逼迫,是自我的無情造就的。她強迫自己忍下生活的辛勞,吞下現實的委屈,活成他人眼裡的“成功女性”。其實,她也是那個缺乏被“肯定、尊重、支持、鼓勵”溫暖的大孩子。但她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此書的結局是她的兩個孩子最終讓她露出欣慰的笑容,且通過教練式的輔導學習讓她獲得了諸多證書,而這些是不是又是一種“功利”,也許隻是隐性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