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培東有約》:在淺淺教語文的背後
【鄭重聲明:原創非首發,首發平台:涅水流觞,ID:涅陽三水,文責自負。】
這本書拿到手中,已經快一個月了,但是還沒有認真開始閱讀。
這個周末,終于打開了這本書,并且投入了進去,展開了詳細的閱讀。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肖老師的影子,朝着遠方張望。
銀子的旁邊有一棵樹,樹上挂滿了葉子。
而遠方,有一行飛鳥掠過。
整個封面,給我一種詩意的感覺,一種遼闊的感覺,一種有遠方的感覺。
1
首先讀的,是董一菲老師作的序言。
在董一菲老師的眼中,肖老師的課氣定神閑,是上品,是雨過天青的宋瓷,是宋元簡單的水墨山水畫,是至簡的明代家具,總之,就是素面朝天的,那種地道的語文課。
董老師說,肖老師用清潔素淡的語言與文字,征服了聽課老師的味蕾。
可是在這本書當中,卻沒有看到肖老師的課,心裡邊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不過,想到之前買的另一本肖老師的書,《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二指那麼厚的一本書,除了16篇課例之外,沒有任何的理論。
這兩本書結合起來看,感覺對肖老師的理論有了更深的感悟。
2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是對文體的極大關注。
隻要聽過肖老師的課,研究過肖老師的課例,就會意識到,肖老師的語文課,表面上看,有種淺淺的感覺,除了聽說讀寫的能力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了。
在這種關注下滋生的課堂,是一種深入淺出的表達,是一種由淺而深的引領,是一種從淺到深的攀登。
從文體特征入手,直接滲入文體意識,課堂切入就會更加簡約明快而又重點突出。
想起來在《皇帝的新裝》這篇課例中,肖老師就直接從童話這種文體入手,整節課就貫穿着童話這種文體的特征:
這篇文章的特點是童話,童話最突出的特征是誇張,文章中典型的誇張細節,這所有誇張的細節是誰制造的?這篇童話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這節課,就把文體教學的理念凸顯出來,把肖老師對課堂的把握,對孩子的愛與理解,對一節課的導入,對一篇文章問題的設計,語言的剖析,呈現得淋漓盡緻。
如同肖老師自己所說,文體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
除了文體之外,還要關注解讀、文本、學生,還有文章的語言。
3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有大量的情感滲透。
無論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到肖老師手中,就帶着濃濃的飽滿的情感。
在《山羊茲拉特》的教學中,在《假如我有九條命》的教學中,在《一雙手》的教學中,肖老師對情感的掌控,對情感的引領,對學生的一步步提升,無不讓人動容。
在引領情感理解和提升的過程當中,肖老師往往有語言上的疏導,或者歸納,能夠恰到好處地學生的理解得以歸位。
《山羊茲拉特》當中有這樣的話語:
有了情感的話,很多東西都會被感動招來。選擇情感,選擇愛,因為愛成全了一切,因為愛感動了上天,送來了暴風雪,也讓我們找到了一座溫暖的草堆。因此我們說,拯救山羊茲拉特最重要的内核,其實就是情感,就是愛。
《假如我有九條命》中,有這樣的話語:
九條命裡有他的理想願望,有他的人格,有他的精神,同時也有對生活的無奈,對親人的愧疚,對自己的反省,對自己嚴格的要求。
在《一雙手》中,也有這樣的話語:
這是所有奉獻者的手,他們在各個行業托舉了一座座高山,這是一雙有建設者普遍意義的手。他們謙遜低調,可是我建議,我們去深情地贊美他們,在他們低調平淡的介紹中,讀出我們對他們的崇敬與贊美!
在這樣語言文字的引領中,在這樣深情滿滿的推動中,在這樣情感滿滿的聲音裡,課堂的效果不好都難,學生的情感不被調動都不行。
4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是對精心的教學設計。
對于教學設計,肖老師有這樣幾個原則:求簡,求實,求活,求新。
求簡就是簡明,簡潔扼要,簡單明了。
求簡,也有一個簡練的要求,這是給學生思考空間的要求,這是給師生對話空間的要求。
求實,就是紮實,樸實,落實,夯實的要求。
這個要求,是要落實在課堂活動上的,學生能否充分學習,關鍵就在這裡。
求活,就是鮮活、靈活的要求。
這個要求,體現在肖老師對教材的研讀與處理上,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給學生足夠的活泛度,自由度,思維度。
求新,就是新意、創新的要求。
這個要求,也是落實在教學設計上,沒有新意,課堂就沒有活力,學生就缺乏創造性。
每一次觀摩肖老師的課堂,我就在考慮,這節課如果換做我自己來上,我會如何設計?
思考的結果,就是新意達不到,跳出固有的教學模式外,無法擁有出新的設計思路。
每每想到這些,就有些涕淚滂沱,就有種愧為人師的羞慚。
5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是對具體化策略的充分運用。
所謂的具體化策略,就是關注一個詞語的深刻内涵,或者着眼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空白,對這種空白的利用。
肖老師的課堂,多數都巧用了呼應,文本中的詞語具體化。
在散文《老王》中,對于全文末尾的點睛之筆中那一個“愧怍”的詞語,肖老師引領學生進行重錘敲打,鍊接到個體的遭遇和社會背景,這個詞的理解就能持之有據,意義就能夠具體化。
課文《孔乙己》中,結尾處說許是死了。肖老師就利用這個“許”進行引領,引導學生将文本沒能直接表達出來的空白點,進行合理的補充和延伸,孔乙己的理解和認識有了升華和深化;對孔乙己生存的那個年代,也有了一定的感知力。
《山羊茲拉特》中,對于那“咩”的一聲叫喊,背後究竟有怎樣的信息存在,這種空白性的還原,就促使着文本情感的具體化。
在《貓》中,肖老師利用了文中的一個句子——
我也怅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轉化成為了另外一個問題——
貓所愛的是什麼東西?這隻貓死了,我們奪走了貓所愛的什麼?
——來引領學生走進思維深處,先後得出了生命、尊嚴、自由、信任、世界等等信息,再回到前面,這不知名又是什麼?讨論之後得到了武斷、自私、冷漠、偏見等這樣的人性醜陋的表現。
就這樣,無論是補充空白,使情景具體化;還是還原空白,使情感具體化;也或者是創設空白,使文本主題具體化;都讓我們感受到肖老師對文本解讀和設計方面的獨特性。
6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有着大量的閱讀積澱。
每翻一頁,都有一個名家大師的語錄,有的是我壓根沒有觸碰過的,讓我産生了讀書少的羞怯感。
試看這樣的一些人名:
王榮生。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錢理群。魯迅。于漪。錢夢龍。杜威。李政濤。潘新和。王尚文。朱光潛。呂叔湘。孫春成。林筱芳。杜草甬。張心科。程紅兵。黃厚江。鄭桂華……
當這些人名在翻着翻着,蹦出來的時候,我就會深深地吸一口氣,由衷地贊歎道,肖老師讀的書真多呀!
這些人我從古至今,從語文學科到具體的一個小領域,或者導讀,或者寫作,都帶着深深的專業引領性。
為此,我就不由得反思自己,在上一節課的時候,有沒有這樣多方位地去尋找名家大師們的幫助?有沒有在教學設計上做過獨出心裁的創意?有沒有讓自己的課堂充滿了多變性,充滿了靈動性?
再想到肖老師的課堂,濃濃的情感有着,精巧的設計有着,獨到的問題有着,明顯的目标有着,和孩子之間實實在在的互動有着。
越想越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自己讀過的書,沒能夠很好地化為己用,沒能夠很好地展現在課堂上。
閉上眼睛,眼前就幻化出肖老師伏案閱讀的身影,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那是攀登頂峰的決絕,那是朝向遠方的執着!
7
肖老師淺淺教語文的背後,是對生命大大的尊重。
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是什麼地方,隻要肖老師靠近孩子,臉上呈現的都是淺淺的笑容,那份笑容裡就是一份大大的尊重。
尊重孩子,就要讓孩子在自己身邊學有所得,肖老師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作為語文老師,肖老師鑽研文本,用語文的方式,滋養着孩子們的生命。
肖老師很擅長的事兒,那就是用文本的生命,去豐富學生的生命,去架構學生的生命,去觀照學生的生命。
在肖老師的課堂上,以學生的活動為載體,構建了對學生生命的尊重。
這一點上,肖老師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親曆知識的建構過程,喚醒學生的生命體驗,去體悟知識生命的印記,去感受知識生命的價值。
肖老師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塑造生命的過程,是走向尊重生命的過程,是以生命對話生命的過程。
正是由于這樣的尊重,才使得肖老師的課堂,充滿了閃閃發光的韻味兒,讓人一走進去就舍不得離開。
8
這本書的開始,老師一段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理解。
我們在解構與重建中流淌,在懷疑與堅定見突圍,在無限的流動中接受新的召喚。
讀着這樣的文字,眼前好像出現了一條寬闊的河流,肖老師正在河流的中央,他的身後跟着一群學生。
他就在用自己淺淺的方式,在一次次的文本解構與重建,讓學生的生命得以尊重,得以拔節,得以淬煉,得以提升,從而抵達理想的彼岸。
肖老師用他淺淺的魅力,引領着他的學生,在這條河流中,披荊斬棘,走向未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