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法》:什麼是真正的高效學習?與你所想的可能不一樣

...

【1】

提起“高效學習法”,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恐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什麼“番茄工作法”,什麼時間管理,什麼甘特圖,什麼知識結構圖,什麼目标管理、任務清單……等等等等。

但是本書的作者,畢業于清華大學法學院,現于常青藤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亦弓告訴我們:不是的。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高效學習”的種種方法,其實都是一些表面的技巧,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東西。但高效學習的本質,不在于技巧本身,而在于技巧背後的一套通透的深度思維能力。

因為作者本身就是一名高效學習者,所以在書中,作者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現身說法,從醞釀目标、合理規劃、時間管理,到實質輸入、知識處理、自我省察、專注賦能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闡述,首先讓我們真正理解——究竟什麼是真正的高效學習?然後,再知道如何進行高效學習。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高效學習”就不再是一件難事,而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2】

書中的一個重點,相信也是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那就是——怎樣把知識有效地學“進去”?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做好“輸入”這一步。比方說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看到什麼好的文章之類的,總想着收藏起來,等到以後再看。可是最後卻發現,收藏夾裡囤積得越來越多,最終自己卻是什麼也沒有學到。作者在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學習也需要“斷舍離”。

學習的“斷舍離”,也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應該清理知識的入口,把焦點放在當下,而不是未來——現在不學的就不要收藏。

因為真正有效的知識,是不會過于複雜的。我們看到的之所以複雜,那是因為加了一些衍生營銷手段罷了。其實真正有用的書,往往是讀一本頂很多本。

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總是再陷入到囤積知識的執着中,當你減少了待處理的學習資料,反而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學習中。

【3】

如果說在學習資源上的“斷舍離”,是幫我們做好了第一步,讓我們待處理的學習資料變得“少而精”,那麼,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把這些“少而精”的知識有效地學“進去”?

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高效能的知識輸入,永遠都離開問題意識。所以說,當我們在閱讀一篇資料,一篇文獻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帶着問題意識去閱讀。

比方說,你可以帶着自己的寫作任務去閱讀。這樣的話,你就不容易把剛讀到的東西給忘掉。在帶着問題去閱讀的過程中,你肯定又會産生新的問題,新的思考,新的想法,可以随時記錄下來,這樣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就很容易把所學習到的知識串聯起來。

【4】

當然,以上講的,隻是輸入的部分。但是所有輸入的知識,隻有真正的吸收理解,内化為自己的東西時,那才是你真正的學到了,否則,一切都隻是白搭。

道理很多人也都明白,但到底如何做呢?作者給了我們幾種方法,例如:

理解重組,即你學習一個知識時,要從“我明白了”到“換句話說”,真正能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說出來。

簡化凝練,這是告訴我們,所有的道理,都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當你無法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的時候,說明你可能還未真正理解。

另外,還有歸納再利用和創造聯系等方法。

總之,本書作者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很實用的“高效學習方法”論,今日就權當是抛磚引玉,大家覺得感興趣的,最好還是自己去讀一下原書。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