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
剛看到“終身成長”這本書的時候,猜測這本書的内容大概講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相關内容,但是看到這本書所受到的評價和贊揚之後,感覺沒有這麼簡單,尤其是看到這簡介之後大概有點清楚這本書到底講的是什麼。
簡介中說到,本文講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分别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态,而這兩種心态也決定了你是會滿足于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隻有用正确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标。
和多數讀者一樣,開始閱讀之前很好奇自己屬于哪一種思維模式,并且傾向于希望自己是成長型。文章第一章就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思維模式下的人面對同樣的場景和問題,處理方式會截然不同,如果經曆了糟糕的一天,前者會把當前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直接的标尺從而陷入自我懷疑,而後者則會選擇直面挑戰并從中學習,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看完第一章,我覺得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屬于成長型思維模式,因為我一直都相信,一時的成績說明不了什麼,我們永遠不能把它當成衡量人的标簽,應該拿發展的眼光看待任何人和事,并且希望别人也可以拿發展的眼光全方位來看待我,而且我相信眼前的任何困境都是可以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改變的。
接下來讀完“思維模式解析”這一章,我覺得震撼到我的是兩句話,我也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哪種思維方式。一句是,美國著名的足球運動員米娅所說的:如果你一生隻能去做一些簡單的事,那麼你應該感到羞愧。我試問自己,我喜歡做充滿挑戰和難度的事情還是喜歡做自己已經非常熟練的事情,很明顯,如果不是外界給予的壓力,我傾向于後者,我向來不怕接受挑戰,但是往往自己很少主動去發起挑戰而是被動接受挑戰,我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惰性;另一句是心理學家在做相關測試的時候,一位接受測試者說:這太難了,太有意思了。我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非常享受自己此刻所做的事情,此時對于他來說,結果早就不重要了,因為他在過程中就已經全力以赴了并且樂在其中,但是往往結果會是好的。記起高二的時候,我因為自己的年級排名頻頻下降而非常着急,這個時候數學老師告訴我說:别去想結果,做好現在就好了,隻要現在全力以赴就好。我聽了老師的話,不去想那麼多,也不再那麼在意結果,最後居然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我就是将固定型思維模式轉換為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了吧。
讀完第二章,我覺得自己并不全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很多那時候我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中去,會将一次失敗當作衡量自己的标簽,而不是試着從中學習和汲取教訓,我希望自己之後能在遭遇暫時的失敗的時候,在情緒低迷的時候,将自己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中,勇敢面對各種障礙。
第三章講了“關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固定型思維模式會限制人的成就,它讓人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幹擾信息,讓人們不屑于努力,毀掉學習策略, 該思維模式者認為,努力反而證明了他們能力不行。但是,想要達成重要的成就,無一不需要明确的關注點、全身心地努力和無窮無盡的策略,以及學習中的同伴,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幫助人們發展能力并結出豐碩果實的原因。
周圍我們認為十分優秀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禀就夠了麼,不是的,除了天賦,他們的優秀更多地取決于他們付出的驚人的努力。朱婷兩次帶領中國女排拿下世界冠軍,被稱為“排球界百年一遇的天才”,我們不能否認她的天賦,但是她為排球訓練所付出的努力,吃的苦和流的汗才是決定她成功的關鍵因素。或許我們有時候也努力了,也付出了,但是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個時候開始覺得自己天賦不行,能力不夠,但是我覺得我們這個時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是不是正确,努力方向到底對不對。此外,永遠不要被别人的給自己的标簽所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者負面的,學會自己掌控自己。
接下來講了“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和“商業:領導者的思維模式”,舉了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例子,無一不是為了說明冠軍和那些優秀的并且能讓公司走向卓越甚至保持常青的領導者所具有的思維方式都是成長型的思維方式”,但是成為冠軍的因素中還有秉性、決心和意志,秉性能讓人們沖上巅峰并保持輝煌,決心和意志能讓他們在賽場上全力以赴,絕不放棄。
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領導者,往往都自我認為“我是英雄、我是超級英雄、我是最聰明的”,在個人名聲和公司利益之間,他們都會選擇前者,他們認為自己是無懈可擊和不可戰勝的,所以對于下屬的意見往往充耳不聞,帶領的公司往往走向的都是下坡路。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領導者能夠做到傾聽和信任,把自己和員工看作是平等的,他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公司自然可以蒸蒸日上。
第六章講述了“人際關系:關于相處的思維模式”,講了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人如何與自己的另一半、朋友甚至是那些嘲笑自己的人如何吸相處。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很多人會認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是不需要為此努力的,包括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如果你需要為其努力,那麼說明它注定不屬于你,我曾經以為,兩個人的關系可以一直那麼好,什麼也不用做會一直像最開始那麼好,我發現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看法,認為維系兩個人的關系不需要努力,結果往往都會以失敗告終。最好的關系是兩個人可以幫助,相互成長,願意為了維系這段關系而做出改變,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才具有的想法。
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教會我,被拒絕時,雖然你很受傷,但是依然可以從中學習,并繼續生活;教會我遇到事情時,不要輕易指責别人,不要總是想着别人有錯并埋怨他們;教會我,雖然我是一個害羞的人,但是還是要積極去社交,相信社交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社會互動是用來學習和享受的。
第七章講了“思維模式的傳播”。老師、家長和教練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傳遞出一條信息,這些信息告訴孩子們——或者學生們、運動員們——如何看待自己。這條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你的能力永遠不會變,而我正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也可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很感興趣。傳遞出來的每一條信息,都會對還孩子們接下來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孩子們對這些信息的敏感和關注程度是非常驚人的。
所以無論是在稱贊亦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都要注意自己此時的思維方式,父母給孩子設定努力的目标時,擁有先天的才能并不是一個目标,拓展技能和知識儲備才是。教師應該嘗試在成長型的框架下闡明觀點,并給予學生關于他們做事的過程和方法的反饋,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并不是反應慢的學生就永遠拿不到好成績。教練不要要求隊員們在比賽中沒失誤,而是要要求他們全力以赴,不要去批評球員,給予他們尊重,并給予他們能夠促進他們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因為老師、家長和教練的任務是幫助他人發展潛能。
我很慶幸,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告訴我盡力就好,而不是一定要我考到什麼成績,拿到什麼名次,所以我才能沒有壓力的一直學習,不斷進步;雖然遇到過喜歡給學生能力劃分的老師,而我很不幸被劃分到能力不行的一類,但是我很慶幸我并沒有被影響,而是相信我的能力和成績是可以通過我的努力提高的,而沒有放棄自己。
最後一章講了“思維模式的改變”,面對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問題,兩種思維模式者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有時候僅僅需要你多邁出一步,多問一句,那麼你就可能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變成了成長型思維模式。通向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包括接受、觀察、命名和教育,改變也許艱難,但是從未見誰說過不值得,成功轉變了自己思維方式的人說,他們有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東西,體驗到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感覺。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和剖析了兩種思維模式,讓我們了解到有一種思維模式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方式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的處理中都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我們面對失敗時的複原力,面對挑戰時的承受力,面對我們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業時付出努力的多寡。
我希望自己接下來可以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嘗試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使自己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勇氣的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