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你隻需一隻鳥接着一隻鳥去寫,為文思開一扇窗
一位六歲的美國男孩,在看了大概六噸重的連環漫畫書後,拿着自己連抄帶編的故事,給下班回家的媽媽讀。媽媽鼓勵他自己寫一個,相信寫的會更好。
幾天後,寫出4個故事的小朋友,得到了讀者獎賞的第一筆“稿費”。媽媽鼓勵的話語,為他打開寫作之門,媽媽支持的那一元錢,讓他永生難忘。
他就是被譽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的史蒂芬.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原作者。幾十年的筆耕不辍,讓斯蒂芬•金成為既能保持高産,還能保證質量的作家。所得稿酬之豐,讓同行望塵莫及。
當然每個人的成功之路,因環境、個性等不能複制,寫作也如此。但有些規律還是可以遵循的,跟着大師學寫作,根據他們教的方法,多練習,總好過閉門造車。
那一個初學寫作的普通人,如何在寫作的汪洋大海中去乘風破浪呢?
答案盡在美國作家安.拉莫特所著的《關于寫作,一隻鳥接着一隻鳥》這本書中。這是一本有時讓你捧腹大笑,有時讓你感動淚目,在你驚歎作者坦率的文筆時,卻又不由自主被她精辟的闡述而折服的書。
圖片來自網絡
關于寫作小白存在的問題:普通人為什麼要寫作呢?如何去進行寫作?怎樣才能把寫作堅持下來呢?容我慢慢道來。
01
寫作是自我表達的需要,也是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方式。
我們為什麼需要寫作?《關于寫作》作者明确給出了答案:
“照實描述是寫出好作品的要素。我們是一種需要,也想要了解自己是誰的生物。羊虱似乎不像我們一樣擁有如此渴望,所以它們不寫作。”
我們是區别于低等生物,是有血有肉,會思考,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渴望走入自己内心去更深入了解、認識自己,而寫作,得以讓我們透過表面的情緒,去洞察更深層次的需求。
寫作,是我們自身渴望和需求,寫作,讓我們很好地實現自我表達,同樣,别人也籍由文字了解了我們。
潘美是本書作者拉莫特的好朋友,經常幫助作者照顧兒子山姆,與孩子也結下了深厚感情。在山姆八個月大的時候,潘美罹患癌症。
山姆在長大,潘美卻越來越虛弱,與時間賽跑的拉莫特,拼命加快寫作速度。終于潘美過世前四個月,她讀到了好朋友的這本《關于寫作》。
“我讓潘美知道,在她死後,她的一部分将會留在書頁中,将會以如此方式永存于人世。”
拉莫特為自己深愛又尊敬的兩位作者--好友和父親寫書,以此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
圖片來自網絡
在台灣叙事王子周志傑所寫的《故事的療愈力量》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中年男人受不了由貧到富,複又歸于貧窮的巨大落差,萎靡不振,妻子苦勸無效後,隻得尋求外界幫助。開設心理工作室的作者反問這位女性:“先生倒了,你怎麼沒倒?”就此打開她塵封的往事。
出身貧窮人家的她,為了活命,被父親送去給别人當養女。從小學起家裡什麼活都得幹,臨近升中學,養母卻不再供她上去。于是,從初中開始半工半讀的她,拿着打工掙來的錢交學費,堅持上完大學。
婚後跟先生白手起家,賺了點錢,卻遇上金融海嘯,讓一切化為烏有。為了償還債務,她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身兼多職,可也并未倒下。
在一旁聽着她叙述的周志健,“看到”了她生命中的韌性與堅強,勇敢,不放棄。然後把它們用筆一一寫下,交給她。看到這些文字的她,感動落淚。
這位中年婦女,從自己的叙述中與别人記錄的文字中,看見了自己身上的寶貴潛質,更了解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鼓勵丈夫重新振作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而那些無數名家用文字寫就,記載他們思想、靈魂的書籍,穿越幾千年的風塵,仍舊與我們産生交集,讓我們得以和偉大的靈魂交流。
這正如世界一流天文學家,科幻作家,被享譽世界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推崇為“曆史上最成功的科學普及家”的卡爾•薩根所講:“穿越幾千年的時間,書的作者在你的腦海裡,清晰地、默默地向你訴說。寫作可能是最偉大的人類發明,将時代遙遠的、互不相識的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任何人都可以寫,打開記憶的閘門,讓你的思緒回到那些陳年往事中,在回憶的紛至沓來中,靈感令你文思泉湧,用文字串起它們,讓那些故事得以重見天日。
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每個人的經曆都是一筆屬于自己的财富。”作為主人的你,有義務把它寫下來,讓文字的隽永功能,在悠悠歲月中,煥發出比照片更五彩斑斓,更形象具體的光彩和魅力。
圖片來自網絡
那如何去具體付諸行動呢?
02
心無旁骛地去寫作,在循序漸進中精進寫作技能。
寫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筆耕不辍,持之以恒的結果。
在《關于寫作》中,作者拉莫特講的一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歲,第二天得交一篇鳥類報告。雖然他之前有三個月的時間寫這份作業,卻一直沒有進展。當時他坐在餐桌前,周圍散置着作業薄、鉛筆和一本本未打開的鳥類書籍。面對眼前的艱巨任務,他不知如何着手,簡直快哭出來了。後來身為作家的父親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說:“一隻鳥接着一隻鳥,夥伴。你隻要一隻鳥接着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
這既是獎勵的話語,又是一種寫作的方法。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拖延、焦慮和對寫作的恐懼,應對的辦法就是:“一隻鳥接着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
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先完成再完美。
圖片來自網絡
在《關于寫作》中拉莫特教導寫作者,首先,要增強寫作自信,放下壓力,從一篇短文開始寫,把握住能把握的點滴,屏蔽掉腦中的批評家的聒噪,擺脫完美主義的作祟,用勇氣、精力去寫,哪怕是寫出很爛的初稿,讓人不忍卒讀的文章。
其次,加強素材的積累。一篇文章的雛形,來源很可能是你在接觸一件事,一個人,聽到一句話觸動到你,在你腦海留下深刻印象,讓你忍不住用筆把它記下來。日積月累,就完成《寫出我心》中作者娜塔莉所講的,一個又一個的“堆肥”。關于堆肥,《寫出我心》中是這樣定義的:
“要将經驗自意識中篩選出來,需要一段時間。”“不斷挖掘你生命裡的有機細節,直到有些細節從雜亂無章的思緒,垃圾堆裡篩下來,落到結實的黑土上。”然後,“自堆肥當中,綻放出一朵鮮紅的郁金香。”
在此過程中,培養了我們的耐心,減少了焦慮。而寫作,就是由一件事,一個人,一本書,一個觀點,一句話觸發而就,由一個個堆積的“肥料”,疊加而成。
圖片來自網絡
但由一篇好文章上升到寫小說,則需要掌握更多門道。
小說中,環境,人物,情節等要素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而個人的寶貴經曆,完全可以經過藝術加工後,與作者所要塑造的角色進行巧妙的融合。
本文中,拉莫特也如實記錄了一段遭遇退稿,編輯不忘對她的嘲諷:“你所犯的錯就是誤以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都很有意思。”這些話語讓她備受打擊,卻未能阻止她繼續寫作。
為了避免這篇紀念作者父親的短篇小說再度退稿,她删掉一些“過度自我沉溺的”部分,後來得以出版。
關于小說的靈魂--人物,拉莫特認為:“情節是從角色身上發展出來的,不妨将注意力放在你筆下的角色是什麼樣的人。”對作家來說,寫作最有價值的是:“沒有什麼比一個容易赢得人心的叙事者更重要,沒有什麼比這點更能将整個故事凝聚在一起。
我認為,會講故事的史蒂芬•金,無疑是一個赢得人心的成功叙事者。
在關于人物塑造上,史蒂芬•金對拉莫特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延伸:“我覺得,人物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完全取決于我在這個過程中對人物有何發現。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會怎麼變化。”
“我認為最好的故事,到頭來說的總是人而非事,也就是說,人物推動故事。”
當然,在這點上,他倆特指的是短篇小說。
圖片來自網絡
中長篇小說,斯蒂芬金始終認為:“我相信故事永遠是老大。”
而且在《寫作這回事》中,他開宗明義的講道:“在我看來,短篇小說也罷,長篇小說也罷,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叙事,将故事從A點推至B點,最終推至Z點,故事結束;描寫,把讀者帶進現場;對話,通過具體言語賦予人物生命。”
區别于之前的超能力和恐怖小說,中篇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是史蒂芬•金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據他自己透露:“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書都多。”這部用文字講述的精彩故事,被搬到銀幕上用畫面講述後,收獲好評無數,成為經典電影。從開頭的黑暗、痛苦,到結尾的自由、平和的畫面,讓人難以忘懷。
外表安靜,内心充滿力量的主角安迪,得知妻子有了 外遇,無比憤怒,卻未行兇殺人;被人冤枉,锒铛入獄。在肖審克監獄裡,在典獄長以為他也會成為這個監獄的行屍走肉時,他穿過自己用小錘子一點一點鑿出來的牆洞,驚險越獄,終獲自由。
影片中,安迪與好友雷德在樹下談話,談到他入獄的起因,讓人印象深刻:“我妻子曾經說我是一個很難讓人了解的人,就像一本合上的書。她總是這麼抱怨。她曾經是那麼美麗,我真的愛她。但是我想我沒能充分的表達出來,是我殺了她,雷德。”
這是安迪對自己是妻子精神上的“殺手”的誠意忏悔,也是他實現自我救贖的體現。
人物的複雜多變,是通過故事來呈現的,而生動的語言,讓人物更真實。
在《肖申克的救贖》原文中,安迪對他的朋友說:“你知道墨西哥人怎麼形容太平洋的嗎?他們說太平洋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我要到那兒去度我的餘生。雷德,在一個沒有記憶溫暖的地方。”
僞善的典獄長,為了達到自己能永遠利用和壓榨安迪的頭腦,來攫取更多财富的目的,用更多下作手段來對付安迪,肖申克就是地獄。多次通過正當手段來為其維護權益,均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安迪,在靠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支撐下,走出了肖申克。到夢想中的溫暖,光明之地,平靜度餘生。
在這過程中,改變的是安迪對人對事的态度和行為,不變的是别人無法擊潰的渴望自由的心。
而渴望自由的雷德,獲得假釋,離開地獄。
他們終于相逢在一年到頭陽光明媚的墨西哥小鎮。
那如何才能像作家一樣,把寫作堅持下去呢?
03
寫作者通過寫作來分享生活經曆,準确表達情感,吸引到讀者來閱讀,由此建立寫作習慣。
寫作是一種表達需要,也是和外界建立聯系的一種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在她年僅42歲時,丈夫因常年在外喝酒應酬,得了肝癌。發現時已是晚期,突如其來的生活巨變,讓她痛不欲生。丈夫去世後,她每每以淚洗面。
在親戚朋友的安慰也無濟于事下,喜歡寫日記的我,送給她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告訴她:“除了眼淚,還可以用筆記下你的哀傷。”我希望年輕時曾喜歡舞文弄墨的她重拾愛好,走出生活的陰霾。
在即将寫完一個筆記本的哀傷與思念的文字後,慢慢地,她在文字的撫慰下,走出悲傷,生活複歸正常。
寫作也成為她的必需,嵌入她的血液中。前年,她開始在頭條寫作。
那些抗癌日子裡夫妻的相濡以沫,和逝者對生的留戀與不舍,都在她筆下一一得以呈現。丈夫去世後,那些飽含深情與思念的文字,俘獲衆多讀者的心,也引起人們的思考,忙碌的社會裡,如何才能不被物欲吞噬,如何才能更好地學會生活。無形中教給人們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給家人更多的陪伴和愛。
因為她的文采斐然和真摯動人,吸引了衆多粉絲,有出版社的邀她來出書,一不小心,她成了作家,我由衷地為她高興。
當年,我送她筆記本時,隻是希望能幫她早日走出悲痛。她因瑣碎的現實生活,早已丢掉了作家夢。誰知,剛開始隻是用來撫慰自己心靈的文字,卻打動了一衆讀者的心,帶給社會警醒意義。無心插柳,讓她實現了青年時期的夢想,更是堅持,成就她的夢想。
而優秀的寫作者,能準确傳神地表現人生的美與趣味性,讓人生的美麗,遺憾,無奈及其帶來的各種情感,精準表達出來,讓讀者有了代入感,進而産生共鳴。
這,不是短時間就可以達到的,隻有在多寫、多練下,才可以達到,寫出的正是讀者需要的,卻拙于表達的。就是在這些練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建立了寫作習慣。
寫作,是一門手藝。意味着人人都可以通過摸索,刻意練習去達到熟能生巧。而唯有多寫,才能明白何為寫作。
哪有什麼天才啊!連深具寫作天分的史蒂芬•金的寫作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并非旗開得勝,而是一波三折的。
年輕時,屢遭退稿的他,在卧室牆壁上釘上釘子,專挂被編輯退回的稿件。直到釘子不堪重負,再釘一個,繼續挂。但即便如此,醉心于寫作的他,在幹活的幹洗房裡的洗衣台上,中午抽空寫上一段,被他自嘲為頭懸梁錐刺股,但他卻樂在其中。在租來的房子裡曲着膝蓋,小飯桌就是他的書桌,在上面擺開紙筆,堅持寫下去。
讓斯蒂芬•金寫作上大獲成功的是他的第一部小說《魔女嘉莉》,初稿還是他妻子從廢紙簍裡搶救出來的。
幸虧有了這本小說的出版,獲得豐厚酬勞的史蒂芬•金,才能夠支付得起罹患絕症的母親的醫藥費。病床上的母親臨終前,終于見到了用鉛字印出來的兒子的創作。
最令人動容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在寫《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時,遭遇嚴重的車禍。膝蓋不能打彎,粉碎性骨折讓他疼的無法長時間坐輪椅,可他仍堅持寫作。他說:“寫作令我快樂,因為我就是為此而生的。”也由此感悟到寫作對他本人的意義:“寫作之我好像是一種堅持信念的行為,是對絕望的挑釁和反抗。寫作不是人生,但我認為它有時候是一條重回人生的路徑。“
圖片來自網絡
《寫作着回事》于二OOO年出版,兩年後,傳說斯蒂芬•金罹患老年黃斑病變,有失明的危險,他隻能就此封筆。
三年後,“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宣布,史蒂芬•金獲得二OO三年全國書獎的“終身成就獎”,獲獎理由是:他作品“繼承了美國文學,注重情節和氣氛的偉大傳統,體現出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的和悲慘的道德真相。”
花了三十年功夫寫作的史蒂芬金,寫出了四十多部長篇小說和二百多部短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三種語言,發行三億本,在世界各地擁有衆多“金迷”,也為他帶來巨大财富和聲望。
這位忠于自己“喜愛黑暗不可知的事物”的天性去創作,取得商業上,文學上雙重成功的作家,打破傳統“通俗”與“嚴肅”的藩籬,引領了“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文學”的時代潮流。
為此,他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開設人手一張的寫作通行證:“你可以寫,你該去寫,而且你如果足夠勇敢,已經開始寫了,就要堅持寫下去。寫作,跟其他藝術創作一樣,是神奇的生命之水。這水免費,所以暢飲吧。”
這也正如《關于寫作》中作者所言:“寫作是為了靈魂,為了心靈。”“這就像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時,依然能在船上放聲歌唱,你無法讓狂風暴雨止息,但唱歌卻能轉變同船衆人的心靈與精神。”
圖片來自網絡
請你暢飲免費之水,為了改變自己和他人的心靈與精神去真誠寫作吧!
- 上一篇 原生家庭的鍋父母該背嗎
- 下一篇 終身成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