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段綿延千年的傾國之戀

張愛玲曾經寫過《傾城之戀》,而如今的我為李易安,一位偉大的愛國女詞人創作一篇文章《一段綿延千年的傾國之戀》,講述一段在亂世之中與苟安的投降派截然相反的傾國之戀。甯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黃花堆積,憔悴誰與共?骊歌聲斷,聊共飲離殇。

月色朦胧,夜彈箜篌,獨守空樓,注目凝望那條幽徑,因為她知道,那是他回來的必經之路,可一切都是徒勞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但很多時候都不知道在等待什麼。而易安又在等待什麼呢?想必,小到丈夫歸來的兒女情長,大到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吧。她愛她的丈夫,也愛她的祖國,一場不拘泥于小家的傾國之戀!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淚已滴在弦上,花已謝,随風吹到了北方。北方是她的故鄉,也是他的故鄉。可如今,回家已成為了渺茫。多少次回憶,便有多少次傾淚。思緒穿越千年,趙府。

二八之女,郊遊劃船。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疏雨之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易安的詞起初是歡快的,那時的她想必也是幸福的。國家之強盛才是家庭之和睦的基礎,少女姿色,可謂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女兒情态,曲曲繪出,非易安不能為此。求之宋人,未見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塵。最美好的事便是和自己心愛的人結為伉俪,可好景不長,多少美好卻被這殘酷的現實所取代。李清照生活的時代,正是封建禮教與倫理道德發展到最腐朽黑暗的時代,滿懷理想的她與殘酷的現實格格不入,朝廷的争鬥和連年的戰亂也一直不斷地破壞他們夫妻之間的平靜與幸福。

而今聽雨僧廬下,那是亡宋之痛呀!在那動亂的社會裡,你國破,家亡,夫死,流離。傷痛無法傾訴,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不為賦新詞而強說愁,衣冠南渡已無家,鐘鼎圖書載幾車?畢竟不須疑晚節,西風人自比黃花。

多少事,欲說還休。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深深憂患,滿腹凄楚。不時的小雨則會讓愁更愁,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想必,晚年的她所發出的憂歎和愁苦已經不是單純地為自己一人在賦詞說愁,而是替那些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們發出的哀痛。

等他,望穿了秋水;等他,消瘦了紅顔;等他,胭脂沾了淚,才有了區區舴艋舟而無法承載的愁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多少傷往事,盡在不堪回首中。

心有一座墳,葬着未亡人?趙明誠已經去世多年,而易安的等待都是為了誰?而今物是非人物,空有等待。

易安,我多想代替趙明誠去握你那冰冷的手,為你梳妝,為你淚流,為你摘下早已枯萎的黃花,為你許下無盡的地老天荒。一個人的痛,隻能一個人去慢慢體悟。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于異鄉度過餘生,餘生太難忘。

靖康之亂,衣冠南渡。易安置身于流離失所的路上,“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為統治者投降妥協的行為表示不屑。易安不同于絕大多數士大夫階層在南方苟且偷安,她不滿當時的現實,反對金人的侵略,同情貧苦百姓。可那個時代怎是一個弱女子所能改變的,她的愛國愁苦情懷也隻能寄托在詩詞之中。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故鄉雖在,但卻被金人占領,欲歸不能。國難當頭,故鄉難回,憤懑之情無法消遣,隻能借酒消愁,卻落了個愁更愁。丈夫趙明誠也死在了這亂世之中,在晚年的人生路上,她用自己的詞訴說着自己的情感曆程,她的詞也正是當時的社會中一個清醒者難能可貴的标志。有國才有家,國破便意味着家亡。

易安的傾國之戀,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經曆,而是在困境中彼此不離不棄足以,即便陰陽兩隔。她的愛也不僅僅隻是對丈夫的愛,更多的是對祖國以及大宋百姓的愛。一位偉大的女詞人,就這樣泯滅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

黃花堆積,憔悴誰與共?骊歌聲斷,聊共飲離殇。合上李清照詩集,我想和你在一起,用一千年的時間去愛你。可,我隻是個朗讀者,而你卻是個擺渡人。

千年前的月亮早已經沉入水中,千年前的人也都死去了,然而千年前易安留給我們的詩集與感悟沒有完——完不了!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