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第六章 愛與依戀

第六章 愛與依戀

本章闡述了人與生俱來的依戀他人的本性以及對愛的诠釋

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片,主題的一部分。-約翰.鄧恩

...

麻麻懷裡很幸福~
一 依戀是人的天性

20世紀30年代,作者的父親還是小孩子,因患有小兒麻痹症被隔離,隻能隔着玻璃望着自己的母親。這段經曆對于父親和祖母來說都是一段折磨。

書中大量實驗證明:哺乳動物對母親的依戀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有擁抱和被擁抱的需求,尤其在環境改變,更會出發孩童的依戀機制。

研究者指出:接觸性安慰是一種基本需求,即年幼的哺乳類動物想與自己的母親有身體接觸的需求。它可以使幼體在安全的情況下,去探索,去成長。

所以,如果你希望寶寶健康成長、獨立自主,那麼你應該去擁抱、去摟、去哄、去愛他們。隻要給他們一個安全堡壘,他們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世界。

《聖經.新約》:“愛麗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去除懼怕。”

母親面對孩子的依戀,會激發母親的施愛系統。孩子的哭鬧會激發母親心中相關愛别人的渴望。

二 愛是建立在依戀上的

愛侶跟父母一樣,也是人們依戀的對象。愛的起源就來自于我們對父母的依戀以及性伴侶的依戀。

什麼是真愛?

作者是這樣描述的:”真愛,是兩人之間堅定共許的強烈友愛,輔以激情,這是一種能支撐堅實婚姻的愛情。”

激情:是一種狂野的情感狀态,充滿溫柔與性欲,愉悅與痛苦,焦躁與釋放,強烈嫉妒心,為對方不惜犧牲自己,是種五味雜陳的感情。充沛但短促。

友愛:與自己的生活緊緊糾結在一起的人,所産生的感情。緩慢但持久升溫。

人是需要與特定對象建立親密且持久的依戀關系,這樣才能健康成長,具備愛的能力。這世上确實有無私之愛,但時間很短。它能改變人生,豐富我們的生活經驗,卻不能取代建立在依戀上的愛。

三 構建與他人的聯結,使我們感到幸福

社會學奠基大師塗爾幹搜集大量資料顯示,社會規範、聯系與義務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殺。他表示,人們需要義務及約束來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構和意義。

他說:“所屬的群體越脆弱,他對群體的依賴就越少,于是最後會越來越依靠自己,眼中便隻有根據自己利益所建立的行為準則,視其他為無物。”

研究顯示:關心他人者,比接受幫助者獲益更大。我們需要跟他人互動并緊密聯結。我們不僅要能施,也要受;我們需要一份歸屬感。

塞涅卡說:“一個隻關心自己,凡事都問是否合乎自己的利益者,是不可能活的快樂的。”

約翰.鄧恩說:“沒有哪一個男人女人或者孩子,是一座孤島。”

阿裡斯托芬說:“我們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

我們是一種群體性超強的物種,充滿愛、友誼、幫助、分享以及其他可以和他人緊密聯結的感情。這種情感和依戀可能會帶來痛苦,但也會帶來幸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