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麥田的守望者》我想做個麥田的守望者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潇潇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2010)是美國著名作家,出生于一個富足的猶太商人家庭。23歲那年他被征入伍,并參加了二戰期間著名的諾曼底行動。參戰經曆對塞林格的人生産生巨大影響,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他寫下很多和戰争相關的故事。

1946年,塞林格退伍後,一心緻力于寫作。1951年,他發表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時間名聲大噪。他的作品還有短篇故事集《九故事》和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等。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典型的意識流小說,講述的是一個16歲少年在被學校開除後獨自一人在外流浪了三天的經曆及所思所想。

小說出版後在讀者間大受歡迎,然而評論界對它的看法卻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語言粗俗,道德敗壞,給青少年帶來極壞的影響;有人則認為它“異乎尋常,才華橫溢”。

對于文學來說,時間往往是最公正的評判者。據統計,《麥田裡的守望者》各版本累計銷量已經達到6000多萬冊,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聖誕節前夕,16歲的霍爾頓又一次因為學業問題被學校開除了,這是他今年第四次被開除,但他滿不在乎。回到宿舍,得知他的室友竟和自己的前女友約會,感受到背叛的他對室友大打出手,卻在被室友暴打一頓後,決定離開學校。

其實,學校的一切早已讓他心生厭倦——校長虛僞勢利、隻會說教的老師們古闆傳統、同學們腦子裡想的都是尋歡作樂。

不願意回家的霍爾頓在紐約遊蕩了三天,這是他作為一個少年與成年世界最近的三天。這三天,他看到了愛徳蒙旅館裡女扮男裝、扭捏作态、隻懂調笑取樂的成年人;他碰到了死纏爛打、不依不饒的妓女,還被妓女的幫手暴打一頓;他和女朋友薩莉看了一場無聊的電影,還因為女朋友的虛情假意而和她分手……

成人世界的一切都讓他即反感又厭倦,可是他卻無能為力。于是他決定逃離,逃離到沒有人認識他的西部去,裝成又聾又啞的人,遠離人們獨自生活。

然而,霍爾頓所有的毫不在意與玩世不恭都是表面的,仔細閱讀小說不難發現,他所有的厭倦與沮喪都是因為他看到了成年人的虛僞和社會的惡。在孩童的世界裡,沒有虛僞也沒有欺騙,他想要留住自己作為孩童時的純真與善良,他一想到自己長大後也可能變成自己讨厭的虛僞而造作的模樣,就沮喪不已。

他找不到任何方法阻止他自己變成他不想成為的人。霍爾頓雖然讨厭裝模作樣的人,可是自己也常常因為虛榮心表現得裝模作樣;他不喜歡虛僞無聊的電影,可還是和女友一起看電影打發時間……他無法改變這個他讨厭的世界,無法改變周遭裝模作樣的人,甚至,連他自己都開始融入這個虛僞膚淺的世界,這是令人沮喪。

盡管小說中随處都充斥着霍爾頓對世界的憤懑和不滿,但我們仍能看到他作為少年的單純與美好。他能在自己身處窘境時給募捐的兩個修女10美元;他也會不時想起紐約中央公園湖裡的鴨子,擔心它們在湖面結冰後去哪裡了;他會不時懷念自己已經死去的弟弟艾裡,因為弟弟身上有他喜歡的童真和美好,他在心裡不斷乞求:“親愛的艾裡,别讓我消失,别讓我消失……”

霍爾頓内心的善良與純真雖然無法幫助他實現自救,但是他卻仍想要當一名在麥田裡的守望者,單槍匹馬地對抗成人世界,保留住孩子的童真,去守護人類最純真的靈魂。

故事的最後,霍爾頓終于決定為了妹妹不再遊蕩,大病一場的他又回到現實生活中,醫生問他,出院後會好好學習嗎?他沒有回答。

成長意味着我們單純美好的天性會向現實妥協,複雜的社會或許會随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磨平一個少年原本的棱角。在成長的路上,或許我們很難憑借一己之力改變這個衆聲喧嘩的世界。但至少我們要守護住自己的本心,在躊躇迷茫時不忘初心,像霍爾頓那樣,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去拉回自己一不小心迷失的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