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沒有原諒你,我隻是放過了自己
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很難想象這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看到開頭時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虛構的悲慘成長經曆,看到一半時你會心疼這個原生家庭帶給塔拉的不幸與傷痛,看到三分之二時發現這個可憐的姑娘開始自我救贖 開始變得獨立而強大,看完全書會油然而生的對塔拉的好感和敬意,人到底要經曆何種不幸才能真正強大到脫胎換骨?
1.塔拉的原生家庭
塔拉出生在一個虔誠的美國摩門教家庭中,家裡的七個子女都沒有出生證明,17歲之前也沒有去學校接受過正式教育,因為她的父親認為學校的都是洗腦式教育,他的子女應該接受上帝的安排。所以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就留在父親的廢料廠做雜工,幫母親在家裡制作精油,塔拉偶爾的外出也是陪母親替别人接生孩子。直到17歲時塔拉決定像哥哥泰勒一樣去考大學,并且幸運地考入楊百翰大學,才開始人生第一次正式上課。
而她17歲前的生活中,充滿了争吵,謾罵和暴力。父親的偏執狂妄,母親的順從隐忍,哥哥的雙向情感障礙症,讓她的整個童年烏雲密布,她的家庭也脫離了社會的主流形态。一家人總是傷痕累累,淤青,車禍,墜落,燒傷,而他們卻一直用母親的草藥和精油治療,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贖。
你無法想象的是,不相信教育和醫療,竟然還真實的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2.塔拉的大學本科生活
在2004年,塔拉像一張白紙一樣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活,在大學這個陌生的世界裡,她不知道怎麼使用教科書,不知道什麼是論文,她錯誤的認為歐洲是一個國家,以為猶太人被殺隻有五六個人,在大學裡她與别人格格不入,她沒有朋友,她也不知道如何和别人成為朋友,也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窮傻子做朋友。她甚至不理解如廁後為何要洗手,因為她接受的教育裡:潔淨是虛僞,污垢才是真實。
塔拉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在巴克峰的17年她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強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驅使着她貪婪的學習新的知識,幸運的是她得到了大學教授和主教的幫助順利畢業并且繼續深造。
3.塔拉的劍橋之行和哈佛訪問學者的經曆
她來到英國劍橋繼續保持着她的優異,因為遠隔重洋就很少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但是當她來到哈佛,父母的一次突然到訪又一次打亂了她的生活。父親把她看作一個異教徒和撒謊的惡魔,要求她重新皈依摩門教,接受父親的賜福,父親号召全家來反對塔拉的改變,甚至跟她斷絕關系,塔拉在絕望中掙紮徘徊患上了抑郁症,經過一年的心理咨詢才走出來,之後又寫出了優秀的曆史學論文,并且摘得了劍橋大學曆史博士學位。
通過寫出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人在追求革新和自我改變,教育就是自我創造,教育可以注入新的生命,它可以接受不同的聲音,它可以讓自己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
4.獲得與失去,努力追尋
從前和現在把她撕裂成兩個人,一個被家庭捆綁束縛 不舍離去;另一個想要展翅高飛 追逐自我。擺脫無知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塔拉憑借信念和毅力,從名副其實的差生變成全優生。求學之路讓她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她人生的種種可能,想要追求理想 就要舍棄原有的羁絆,在得到同樣也在失去。
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才會在夢想的道路一往無前。如果你注定是飛鳥,就要飛往自己的山,塔拉找到了自己的山峰,而不是家人為她定義的山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雖無法抹去,但當你達到了自己的高度,便不會再去逃避現實恐懼,因為經曆而心存善意,讓你學會正确的面對身邊的人和事。
5.過去終究會過去,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過去的選擇決定的,你選擇積極樂觀,幸福就會與你不期而遇;你選擇悲觀消極,就是對不幸耿耿于懷。就像塔拉所述: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可以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慶幸他不再出現在你的生命中。生活不會一直一帆風順,正是這些經曆讓你不斷地改變一直向前,人生就像是一場修行,有的時候放下過去,何嘗不是放過你自己呢?
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隻有看不開的人。當你放下過去這個沉重的包袱,當你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座山峰,展翅高飛,達到人生的高度,你所經曆的過往種種都如雲煙消散。登高望遠,不幸的經曆終将成為驚喜的鋪墊,激勵你不斷去翻越自己的山,跟過去的自己告别無謂也是一種成長。生活本就不易,但總是要昂首闊步走過去,未來才會有無限可能。
經曆與年齡無關,幸與不幸都有盡頭。願往後餘生,眼裡有光,靈魂豐盈,心中有愛,不愧餘生。
- 上一篇 雲雨之事
- 下一篇 我總結了十本書,一分鐘教會你養成習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