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月圓的時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值得耐心等待
齊齊三歲半以後,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了,有了明确的好惡,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表現得很有主見。尤其是遇到喜歡的東西,更是會鮮明地表達出來。一起去逛超市,走到玩具區,他就會不停地喊着:“媽媽,我要這個!媽媽,我要那個!媽媽,你快給我買!”
不少育兒書籍裡都提到,對于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能有求必應。如果孩子要什麼,父母就馬上給什麼,這樣容易使孩子養成急躁、沒有耐心、不懂珍惜和感恩的壞習慣。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但容易受到挫折,更會過得不開心。
所以,我決定開始培養他學會等待的習慣。隻是,“等待”這個詞,并不像吃飯、睡覺、看書那樣,有具體的動作對象可以感知。很多時候,我們提到“等待”,可能僅僅是推遲願望實現的期限。那麼,如何讓他理解“等待”的含義呢?
幸好,我還有繪本這個好幫手,最近讀到的這本《等到月圓的時候》,簡直是絕佳的學習等待的教材!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和之前那本《小鳥的葬禮》一樣,《等到月圓的時候》也是美國著名繪本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作品。作為美國圖畫書界的先驅性人物,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可謂是最懂孩子的繪本作家,她仿佛擁有一種獨特能力,能夠透過兒童的眼睛去看世界,擅長用精簡、遊戲性、有韻律的文字來講故事。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一生隻有短短的42年,卻創作出了超過一百本童書,每一本都在全球暢銷不衰,曾四次獲得凱迪克大獎(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即使你不熟悉她的名字,我相信,你家的繪本架上一定有她的作品,比如《晚安,月亮》、《逃家小兔》。
而這本書的插畫則出自享譽全球的插畫大師伽斯•威廉斯。他的第一部插畫作品是E.B.懷特的《精靈鼠小弟》,其他諸如《夏洛的網》、《時代廣場的蟋蟀》、《橋下一家人》等著名繪本插畫,也是出自他之手。伽斯•威廉斯和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合作了超過十部作品,這本《等到月圓的時候》是雙方合作的第二部。
《等到月圓的時候》
《等到月圓的時候》講述了一個非常溫馨的故事。一隻小浣熊和媽媽生活在一株栗子樹下,因為太小,媽媽隻允許他白天出來活動。
從來沒有見過夜晚的小浣熊想要到外面的林子裡看看夜晚。這是他第一次對媽媽提出請求。媽媽回答說:
“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
于是,小浣熊就在溫暖的家裡等待着。
雖然呆在家裡,小浣熊卻能聽見外面世界裡的各種聲響,夜晚刷刷響的風、被風吹得吱呀吱呀的樹枝、從窩裡跌落的小鳥還有嗚嗚叫的貓頭鷹。
于是,他第二次跟媽媽說想去認識一下貓頭鷹。媽媽第二次的回答仍然是:
“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
不過,這一次,媽媽還解釋說:“現在外面太黑了。”雖然不懂媽媽話裡的意思,可是小浣熊并沒有堅持,他聽從了媽媽的話,繼續呆在家裡和毛線球玩耍。
第二天晚上,媽媽回來晚了。小浣熊聽着外面的聲音,自己琢磨了許久。等到媽媽一進屋,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今晚有多黑?”原來,他把媽媽的話都記到心裡了。這天晚上,夜空中有一彎新月,可是媽媽還是不讓小浣熊出門,她堅持說要“等到月圓的時候”。
時間一天天溜走,小浣熊也靜靜地長大了,長得胖嘟嘟圓溜溜。這天晚上,他問從外面回來的媽媽——“今晚的月亮有多大?”原來,他還記得之前那彎月牙兒。媽媽說,已經有半個月亮了,像浣熊的一隻耳朵那麼大。隻是,小浣熊仍然不被允許出門看看。
長大的小浣熊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被說服了,于是媽媽給他唱了一首浣熊的歌,歌裡唱的就是夜晚和月亮。原來,月圓之夜會發生這麼多奇妙的事情啊。
歌裡的月圓之夜
現在的小浣熊已經變成了一個“問題寶寶”,他問媽媽:“所有人晚上都睡覺嗎?”媽媽說,“不是所有人。那些熱愛夜晚的生靈就不睡覺。”于是,小浣熊更加期待月圓的時候了。
後來,媽媽又給他唱了一首歌,歌裡的月亮有時會背轉身去,有時會變得又細又彎,有時會變成紅月,但是,最後都會變成明亮的圓月……
終于有一天,媽媽的解釋和阻攔再也無法說服小浣熊了。他手提一根棒球棍,像個大孩子那樣站在媽媽面前,努力裝作一副成熟的樣子,問媽媽:“現在我可以出去了嗎?去到外面的樹林裡,看夜晚?”
這一次,媽媽終于答應了。因為——
“月亮已經圓了。”
在媽媽的欣慰的目光中,小浣熊抱着棒球棍和棒球開開心心地踏上了台階,迎接他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真的如媽媽的歌裡那樣美好嗎?
走出家門,小浣熊驚呆了,原來,這就是“月圓的時候”啊!
圓圓的月亮高挂在夜空中,如碩大的銀盤一般,灑下銀白明亮的月光。兔子們在夜色中蹦跳玩耍卻不會撞到彼此。月光下,遠處紫色的花朵也清晰可見,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而美好。
月亮已經圓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從第一頁開始翻閱到最後一頁,也一定會被這一頁的畫面所打動。無論是明亮的圓月、高大翠綠的樹木,還是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們、慈祥溫柔的兔媽媽和浣熊媽媽,這個夜晚是如此的溫柔而美好,值得小浣熊付出無數個夜晚的耐心等待。
除了整個故事,這部繪本打動我的還有以下三點:
1.重複語言的力量
書中反複出現“等到月圓的時候”,這句話也是書名,它在全書中一共出現了13次。經常閱讀繪本的人就會發現,很多優秀的繪本在語言文字的編排上都有不少的重複,有的繪本甚至在故事表達的結構上也存在複述性。不明白的人會覺得,這樣的繪本完全是在湊字數,簡直就是無聊,甚至毫無意義。
實際上,這種重複語言對于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好奇,他們喜歡去探索未知,更需要不斷的重複來加強自己對外界的認知,這種重複還能夠促進他們的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等到月圓的時候”在書中的每一次出現,都對故事的情節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是在不斷的重複中,月亮一點一點升高、變大,小浣熊也一點一點長大了。當重複戛然而止時,月亮圓了,小浣熊終于可以出門了。
2.最好的教育是溫柔而堅定的
北美浣熊是一種孤獨的動物,隻有在繁殖期,公熊和母熊才會居住在一起。而小浣熊是由母熊獨自哺育的。這一點,在繪本裡體現得淋漓盡緻。
書裡的浣熊媽媽始終都在忙碌着,做飯、洗衣、熨燙衣物、縫紉,或是外出覓食。無論手裡有什麼活兒在幹,她的臉上始終挂着溫柔的笑容。每一次,小浣熊第一次提出要去外面看看,浣熊媽媽都會堅定地拒絕,并溫柔地解釋和安慰。
一次又一次,小浣熊的問題越來越多,她的解釋也越來越長,但她卻從來沒有不耐煩過。并且,每一次她都是從小浣熊的角度出發理解他的需求,再用他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态度。所以,盡管被拒絕了很多次,卻并沒有給小浣熊帶來不愉快的記憶。
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溫柔而堅定”。
3.精美插畫暗藏玄機
縱觀整個繪本,除了開篇和結尾,其餘的插圖皆以灰色為主色調,點綴以少量棕色。結尾那張“月圓圖”我們都看過了,開篇的圖是什麼呢?就是這張,浣熊媽媽在夜裡匆匆趕回家的畫面。
浣熊媽媽匆匆回家
從圖中可以看到,浣熊媽媽用披肩和頭巾将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正急急忙忙往家趕,四周刮起了大風,不止大樹被刮彎了,連貓頭鷹都要被刮飛起來了。可見這外面真是天寒地凍啊。再加上此時是新月,四周一片黑暗,誰知道樹林裡和草叢後面躲着什麼危險的天敵呢?難怪浣熊媽媽不允許小浣熊此時出門啊。
而在書中,新月那天夜裡,浣熊媽媽回家比平時晚了,或許就是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危險耽擱了呢?不過,她隻字不提外面的危險,隻是在小浣熊提出要看看新月時,沒有像平時那樣說“要等一等”,而是斬釘截鐵地說“你必須等”。
此外,對比最後一張月圓圖上個,兔媽媽和浣熊媽媽的穿着也可以發現,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确實是非常寒冷的。
而且,插圖顔色的變化也傳遞着一種情緒的變化。對小浣熊而言,呆在家裡已經毫無趣味可言,就像插畫顔色一般單調無聊;直到他走出家門,整個世界才變得五彩斑斓起來。
而對浣熊媽媽而言,外面的世界雖然美好卻也暗藏危險;家中的生活雖然單調卻能保護孩子的安全。想要既讓孩子感受到世間的美好,又不至于陷入危險,就隻有——
等到月圓的時候。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