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變的悲哀與墜落

文/雨潤心田

十多二十年前,在某寶上購物,第一次被店家人稱為“親”時,我以為對方是一時手滑,喊錯了,所以當時的我選擇假裝沒有看到。然而,随後當有第二第三個店家也稱我為“親”時,我除了驚訝,更多的是别扭。

難道對方不應該叫“先生”才對嗎?要不,喊我一聲哥,兄弟,朋友,甚至同志也行呀。怎麼我跟你買點東西,你就主動和我親上了?你,男的,女的?刷牙漱口了嗎?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我終于習慣了被人家喊“親”的節奏,漸漸地,自己竟然也受到影響,跟着喊别人為“親”。

反正從那以後,不管線上線下,是男是女,彼此之間“親來親去”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假若接觸不“親”,反倒怪怪。

可這時,“親”又被許多趕潮流店家給了升級,這類好人動不動就喊顧客“親愛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在某網店買地墊,店家客服竟然一口一個“親愛的”。一開始,我忍了,後來實在感覺别扭,于是回了對方:“我已結婚,你老這樣喊,我擔心人家誤會,更害怕你是個男的。”沒想到對方竟然回複:“親愛的,沒事,咱堂堂正正,我是個女的。”

實在無語,你我隔着屏幕,鬼知道對方長的是什麼樣?竟然就親愛上了,雖說店家的目的很純粹,就是為了掙上那幾毛幾塊錢,但也沒有必要這樣吧。

讓我詫異的是,這樣的喊法,居然還不是有些網店的底線。

剛才手機向我推薦某品牌衣服,視頻裡有個美女手裡拿着一件短T恤,用甜甜的聲音說道:“老公們,你們喜歡的衣服……”

老公們?!為了賣幾件衣服,這美女竟然來了個“人盡可夫”的騷操作。

沒必要這般作賤自己吧?但看那美女的神情舉止,一看就是推銷老手。

或許不少人覺得,我這樣的看法是小題大做,是落伍,是迂腐,跟不上時代。

時代潮流一直在變,不假,但時代潮流是需要不斷朝好的方面變才對。可有些東西,卻因為某些人的無知,久而久之,也從負面變成了主流。

比如“老公”,衆所周知,這詞現在是指女人對自己丈夫的稱呼。可究竟又有多少人知道,“老公”一詞最早泛指的是宦官?

從這個角度上看,現在的女人叫自己的丈夫為老公,既等于在詛咒,俺夫君是個身上沒有帶着兩顆核桃的男人。

曾經,正是因為好多人不知老公的最初本意,隻是覺得香港人叫丈夫為老公很時尚,于是老公的稱謂便漸變漸成主流,成了某類猛男的代名詞。

再還有,比如“然而”一詞,有些網絡酷故意把這個詞寫成“燃鵝”或“然鵝”,于是有一部分人紛紛跟随,這樣的詞,甚至出現在一些學校公衆号上。像這樣的情況,到了将來某個時間節點,有些小孩必然認為,然而就是然鵝。

真不知這樣的潮流,究竟是不是一種文化的悲哀與墜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