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生夢蝶》:莊生夢蝶與子綦喪耦

莊周夢蝶大概是《莊子》一書中流傳最廣的寓言,即使不讀《莊子》,也少有人不知道的。那麼,這個寓言講的是什麼道理呢?不妨先看原文。

...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蝴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醒來之後,發現自己是莊周。刹那間,莊周恍惚了,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

這真的是一個問題,我現在在下棋、在打球、在做飯、在喝水,誰知道是不是一個夢境呢?順着這個思路走下去,真是人生一場夢。如果人生像夢一樣虛幻,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樣想,無疑會走入虛無一路,大乖莊子本意。那麼,莊子的本意是什麼呢?

在此段文字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是“物化”。何謂“物化”?“物化”二字是對全篇文字的總結,而非對“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的說明。

當莊周在夢境中時,不知有莊周,醒來時“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說明莊周與蝴蝶是一不是二。但“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是二不是一。這種是一不是二,是二不是一的狀态就是物化。

這樣說,肯定把人搞糊塗了,是一不是二,是二不是一,不是明顯存在着邏輯矛盾,怎麼可能互存呢?

...

莊周夢蝶是《齊物論》結尾的寓言故事。《齊物論》開篇也是一個寓言故事。

南郭子綦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顔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籁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不聞天籁夫!”

怎麼證明我的存在,因為有他物與我相對,“耦”是“偶”的通假字,即相對之物,南郭子綦“似喪其耦”,好像忘記了一切與我相對之物,進入一種超然獨立的狀态。所以顔成子遊驚問:“老師,你今天這個樣子好奇怪喔,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好像對外境都不動心了。”南郭子綦說:“今天吾忘我矣。”

注意這個“吾”與“我”。一般而言,吾就是我,我就是吾,但顯然在這裡,吾與我不是一個意思。我是什麼?有物與我相對就是我,吾是什麼?無物與我相對就是吾。吾是遺忘了自己,而且遺忘了外物而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态。

這種精神狀态沒法說,因為有物有對才能說,無物相對怎麼說?

老子如何形容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是“獨立而不改”的,當南郭子綦進入忘我忘物的虛無之境,也就是進入了與道合一的狀态。莊生夢蝶的寓言中,當莊子說:“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其實就是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忘我忘物的虛無甯靜之境。

...

接下來,南郭子綦與顔成子遊讨論何為人籁、地籁和天籁。

子遊問:“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地籁是自然界的各種孔竅發出的聲音,人籁是人吹蕭管發出的聲音,那麼天籁是什麼?

先談談人籁,人籁是人吹蕭管發出的聲音。人吹蕭管,有某種旋律,表達着某種人為的情感,一句話,是人為的聲音。引申之,人類的言行,都帶着人類的情感、目的。每個人的情感、目的不一樣,必定發生碰撞,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人與人之間就會産生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以至無所不用其極。莊子形容這樣的狀況:“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大意是說,人一旦來到這個世界,就執着形體的存在直到死亡,他們與外物互相較量摩擦,奔馳追逐停不下來,這不是很可悲嗎?終身勞累辛苦,看不到有成功的希望,疲憊困頓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不是很悲哀嗎?身體與外物變化,心也随之變化,不是大悲哀嗎?

這樣的悲哀,原因是什麼?就是“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執着于人與人、人與物的區分,發展下去,就會導緻這樣的結果。

...

再談談天籁。子遊問什麼是天籁,子綦回答:“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天籁是什麼?子綦似乎答非所問。“吹萬”指風吹大地上的各種孔竊,孔竊發出各種聲音,都是自己造成的。“怒者其誰邪?”誰能使他發聲呢?

子綦沒有回答天籁到底是什麼聲音。為什麼沒有回答?因為從上下文來看,天籁就是無我之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地籁是大自然中各種孔竊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孔竊自己發出來的,而天籁“怒者其誰邪?”誰能使他發聲呢?沒有誰能使天發出聲音,這個天代表什麼?是天然,天然之聲,自然而然,沒有誰在背後發聲,自然而然就有聲音。

天然之聲與人為之聲相對,人怎樣發出天然之聲呢,忘我忘境,發出的聲即是天然之聲。

得道的人甚少說話,因為一說話就帶有人為的态度、意念,所以,沉默就是天籁,無聲就是天籁。

但是,人活在世界上,怎麼可能沉黙呢?因此,人在發聲時,說就是不說,不說就是說,發之無心,聽之無心。“此之謂物化”,這樣就叫做物化。也就是《知北遊》中莊子所言:“外化而内不化”。外化,與物遷流,與時變化;内不化,内在是虛,是無,不起分别,涵容萬物。從而使自己在複雜的人世間逍遙遊也。


《齊物論》以南郭子綦“喪其耦”的寓言始,以莊生夢蝶的寓言終,首尾呼應,表達了莊子對宇宙人生根本的看法。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