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讀書筆記:如何通過親密關系,成就自己。

...


——尋找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在尋找真正的自我。

      作者提出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四個階段,分别是:月暈、幻滅、自省、啟示。他在文中對于“愛”做出了這樣的诠釋:“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作者描述的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愛情,通常我們在一段關系中感受到的愛,是由于對方給予了你足夠的重要感和滿足感,讓你覺得你是被愛着的。但是真正愛的方式是,不從任何人身上去尋找被愛的證明,不去向他人索取回報,而是通過他人“完善自己”,從中不斷成長,讓自己擁有愛的能力,能夠更好的愛别人,愛自己,這才是建立一段親密關系的最終目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情感的附屬品,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産生期望,就注定會變成失望。在一段情感關系中,我們可能會為愛犧牲、逃避、質疑、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需求,使出的不理智的手段,從而想要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因此,一切的情感問題都源于我們自身,想要解決困境,就要放下個人需求,學會接受,學會把“愛”當成最重要的目标,當你做到心中有愛時,那麼愛勢必就會穿越阻礙,來到你的身邊。

(一)月暈: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以緻最後掉入幻滅的深淵。在夢想幻滅之後,人會開始懷疑親密關系的真正價值。

*情感過程: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緒上的需求。2.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童時代未被滿足的需要。幼兒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确認自己的重要性。 3.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夢中情人。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當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齡增長,夢中情人的藍圖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4.你會以夢中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作為尋覓伴侶的準則。在潛意識中,你把準情人和夢中情人相比,選出最符合的那個人作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說或暗示的期望與要求,着手将選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隻要伴侶能變得和你的夢中情人一樣,你就能得到渴望許久的愛。你不斷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愛我”,就一定會順從。 6.你終究會發現,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如果你感到憤恨,這就代表月暈現象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了。

*解決方法:想要安全度過“月暈現象”階段,你就要學習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從伴侶身上得到什麼時,可以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想要伴侶給我什麼?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需求之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不願意放棄這項期望呢?”換句話說,我願不願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作伴侶的職責?我願不願意尋求自己内在的力量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呢?學會放手和接納之後,你一定會明白,你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二)幻滅:不再被錯覺所迷惑。在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到來了。

*情感過程:1.有時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讓我們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就會死掉。2.為了保護自己免于心碎,我們會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傷害我們的人拒于千裡之外。我們把痛苦丢進潛意識裡。3. 我們還是會有需求,還是希望有人能滿足我們,想要得到滿足,我們會覺得隻能用強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許多操縱别人行為的方法。為了得到愛的四種偏差行為:a.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b.權力鬥争:雙方都很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有力量,從而突顯自己的重要性的做法。(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c.報複心理:我們不想讓自己當壞人,于是就把自己的行為理性化,讓我們看起來像是好人在懲罰壞人。(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d.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4.當舊痛浮現,我們會展開權利鬥争,和對方保持距離。

*解決方法:親密關系中的所有沖突,都代表着自己内心的沖突,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内心世界的反映。放下自己的立場,接近對方,誠心好好溝通,才能得到快樂。有效溝通的八個問題:1.我想要什麼? 2.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5.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你的心會對無意識的感覺産生反應,因而出現負面的情緒,如悲傷、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是你在小時候跟家人互動時産生的。 6.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心裡有什麼感覺就說出來,盡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說出情緒的由來之外,你還必須說出情緒的強度、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應,但要小心不要在過程中放縱了情緒。 7.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8.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問問自己,你比較希望自己在這件事上是對的,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快樂。嘗試去感謝伴侶。

    我們必須在試圖溝通時,不斷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想要什麼?”當你深入了解人心時,你就會發現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願所造成的。了解了自己是誰,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自省:再次面對那種渺小的感覺,并驅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内省是檢視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标是讓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處,并且用愛來面對它們。

*情感過程:有時候你會覺得和伴侶之間的愛和親密感沒辦法成長,也許你已經試遍了所有方法,還是連一點小火花都擦不出來。或者你已經沒有繼續嘗試的意願了,這個時候,你能做出的選擇是:a.放棄這段感情。b.選擇留下來,保留你習慣的生活方式。c.回到幻滅階段,繼續吵架下去。d.學習改變調整。選擇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以下幾種現象:

        1.自我放逐:你心裡也許會浮出一個聲音,對你說着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會有的念頭:“也許一切都結束了。”

        2.受害者監牢:面對問題,我們通常扮演的角色:迫害者,用理直氣壯的憤怒來攻擊伴侶。拯救者,試着用“野蠻的愛”把你的受害者伴侶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盡一切力量去鼓舞你的伴侶。受害者,向你的拯救者伴侶求救。

        3.左右為難:出于恐懼,陷入左右為難的選擇中。要突破困境,你要不就去選擇相信真理(隻要你是誠心的,真理便會自動出現。)要不就去接受兩個選擇中的任何一個,或者兩個都不選。

        4.對家庭的死忠:我們小時候的學習大都從模仿得來。所以當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感到沮喪時,我們就會模仿身邊人的處理方式,塑造自我,讨取家人歡心,以便在家庭中确保自己的位置。這種方式會固定你的行為模式,埋葬你的天賦(創造性的想法、言語或行為、天生的才能)。

        5.犧牲:犧牲是一種能讓事情恢複平衡的态度,一種不開心的付出。為了彌補減輕自身犯錯的罪惡感,我們通常會利用犧牲,來僞裝自己變成一個“好人”。犧牲的三種後果:第一種,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因而感到憤恨,對伴侶排斥,甚至是仇恨,認為對方對你所做的事不付出回報;第二種,為了擺脫不斷犧牲的模式,你會做出完全相反的極端行為,令對方難以接受;第三種就是:心力交瘁。

        6.鐘擺效應:如果你覺得為了伴侶在犧牲,那麼你就會把對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覺得自己犧牲的越大,那麼對方就會放縱的越多。犧牲與放縱具有共生的關系,你去掉一個,另一個也不會繼續存在。

        7.投射:我們對别人行為舉止的诠釋,都隻不過是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罷了。

        8.懷疑:每當要做出一項重大決定時,你都會遭到懷疑聲音的圍攻。這些聲音會用恐懼、緊張或恐慌等感覺來折磨你,試圖讓你相信你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懷疑的本質:a.在你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時,懷疑的聲音會變得更強大。b.會把你過去的創傷投射至你的未來。c. 會用實際的事物來造成你的恐懼心理。d.所有的懷疑都是對自己的懷疑。

*解決方法:内省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創造的。出現問題時,“受害者監牢”的三種角色都會讓問題惡化,你必須成長并跳脫出問題的框架,才能找到解決之道。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這個時候,愛會怎麼做? 如果我能百分之百對自己負責,我會怎麼選擇? 我能采取什麼有創意的步驟嗎? 這個問題是不是喚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覺?我願不願意百分之百地接受這些感覺? 如果我愛自己的話,現在該做些什麼?(說些什麼或提供些什麼。) 我是不是該放棄些什麼? 我是不是該原諒某個人? 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痛苦,我應該用愛來支持他/她? 我能說出哪些不争的事實?

      在感情中,我們扮演的犧牲者角色其實是種錯誤的選擇,因為真心誠意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完全發自自己的内心。你知道這樣的付出對每個人都好(包括你自己)。要相信沒有什麼問題是“愛”無法解決的,不要擔心問題的出現,那隻是靈魂想要送給你一份好的禮物和寶貴的經驗。

(四)啟示:尋求靈魂的啟示,去相信自己置身于愛之中,了解每件事的背後都會有愛的存在。

*解決方法:親密關系的問題所在是“我們把個人的需求當成最重要的事。”卻沒有去追尋真正重要的東西——愛,唯有做出充滿愛的選擇,才能向前一步。不管陷于怎樣的困境,隻要我們的意願是想了解無條件的愛,就有機會穿越問題,從而立刻到達終點,體驗到靈魂關系。這一切全在于我們願不願意為愛臣服,如果我們選擇臣服,就會從“做事”的模式轉換成“接受”,而“接受”正是一切有意識的人際關系的關鍵。我們可以接受引導、接受啟發,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這其中任何一項都能讓我們立刻脫離困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