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何方?
對于我來說,家鄉并不遙遠,開車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回家,隻是父母都不在了,對家的牽挂就少了很多,沒有那種揪心揪肺的感覺了!
再者,這些年村裡的變化很大,原來泥濘不堪的路全部換成水泥路,也不允許在門前屋後堆積柴草,也幹淨了許多。就是空房子多了很多——有的是離世,有的和我一樣是離家……
還有很多地方發生了改變——生産隊時期的場屋不在了,場屋是兩部分,場是打麥場,屋是打麥場的倉庫加上看場屋,場屋幾乎每個村的标配。可幾年前場屋這個地方建成私人養豬場,沒有一點點兒場屋的痕迹了!
打麥場上的倉庫屬于臨時性質的,生産隊還有專門的倉庫,在二十幾年前就被扒了,很多人在原址建了房子。
還有馬棚,其實我對于馬棚的記憶也并不太深刻,因為我們這裡是1985年底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在兩年前就劃分互助組——《咱們的牛百歲》就是反映互助組時期的事情。
在互助組時期,牛馬就分開了,再後來就分到各家各戶,馬棚就名存實亡,我們在這裡玩耍——馬棚占地有十幾畝,在這裡面還有生産隊時期的豬圈,我們村在生産隊時期養的牛馬騾子驢特别多。
别看我們村隻有五六十戶,可馬拉的大車有四五輛,牛也特别多,農忙時有些周邊的村雇我們的牛,可分光後,好吃一段時間馬棚閑置。
再後來,馬棚被扒得成為光闆,也建了房子。即使是閑置那些年,小孩子也不敢去——空房子太多,顯得陰森森的,可馬棚也是有記憶。
因為有本家叔叔看馬棚,爸爸和我經常去玩耍,那裡的小屋不大,可冬天可暖和了——因為有豬,冬天要給喂熱食,天天燒火,比家裡暖和多了。
就是過去玩的人太多,抽煙的人多,裡面烏煙瘴氣的,我不喜歡在那裡待……
另外我們村還是一個神級的存在——十二馬力的拖拉機有兩輛,還有一輛二十八馬力的中型拖拉機,這輛中型拖拉機是地區獎勵給我們村的。
所以,我們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麥收的時候勞動強度就不太大——兩台十二馬力的拖拉機天天“突突……”忙碌個不停。這些拖拉機也放在馬棚旁邊的機器屋裡。
小孩子天天來這裡玩——機器屋沒有門,三輛車并排放在一起,小孩子可以爬上來掂着屁股,手轉悠着方向盤,嘴裡模仿者拖拉機“突突……”
似乎沒有人擔心孩子們會弄壞了,孩子也是樂陶陶的。
還有就是村裡大大小小有五六處水塘,現在也隻剩下一處,可裡面沒有水了,更是令人唏噓不已。大大小小的水塘可以讓我們樂不思蜀。
當然大人不喜歡孩子在水塘裡面洗澡,發現了或是聽說了,混合雙打是免不了的……
可這些連一點點兒痕迹都不可尋,我有時候站在這些原址附近依稀看到當時玩耍的自己……
- 上一篇 讀書系列41-建設有意義的人際關系的幾個小案例
- 下一篇 李老師再婚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