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和恣意羞辱學生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最近,孩子回來總是跟我說——今天老師又發火了,罰他們背多少次課文、抄多少次的生字。
還說,老師經常罵他們,最過份的是到最後就抓住一個最無辜的人去洩火。比如那天在罵他們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可能小聲地說了一句話,就被老師趕到外面去了。
老師還說,上課的時候如果望一眼窗外就要罰站,或者到課室外面去。
老大說,那些老師對着家長就一副笑臉,對着學生就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老二補刀:原來是兩面三刀啊!
通過這樣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對老師的這些做法是反感的。孩子說,我們老師是挺好的,就是太兇了。
說實話,我理解老師的心情,由于疫情影響停學近三個月,網課的教學質量肯定不如面對面的學習,課業肯定生疏了,老師查缺補漏,适當加強一下,是應該的。
但是,不能把加作業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要讓孩子對學習産生興趣,要讓孩子知道,加作業是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而不是懲罰。
孩子不懂事,老師站在台上罵一罵,發一下火,孩子就能改變嗎?這種做法,除了讓孩子對老師心生反感和恐懼之外,沒有别的好處,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憑着對孩子老師的印象,我問老大,幾位班主任是否罵過他們,老大說,六年級的吳老師沒有罵過他們。我說那你們做錯事吳老師怎麼辦?老大說:她會說,你們這次考試的成績啊,從來沒有這麼差過……
這位吳老師,長期擔任級長,是一位非常質樸知性的中年婦女。
她對孩子們的教導,孩子會感覺到是和風細雨的批評,而不是讓人反感的罵。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吳老師,她帶的班,成績總是年級第一。
老大畢業之後,多次回學校去找老師。我問她你找吳老師幹什麼?她說就看一眼嘛。
看來,吳老師這種言裡話外都帶着沉甸甸的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感覺到了。老師愛學生,學生也愛老師。
在《安妮日記》中,講述了安妮和她的數學老師的故事。安妮不太喜歡數學,她在數學課上講話,讓數學老師很惱火。數學老師的懲罰是:讓她連續寫了三篇關于“話匣子”的作文。安妮的每篇文章都文采斐然,語言風趣。
第三篇文章,數學老師的題目極具諷刺——《愛饒舌的鴨小姐說:嘎嘎嘎》。安妮别出心裁,寫成述事詩。故事的結局是,天鵝爸爸把叽叽喳喳說個沒完的鴨寶寶們咬死了。數學老師正确地看待這個冷笑話,在課堂上多次誦讀了這首詩,并從此不再批評安妮在課堂上講話。
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教育故事,我們從中看到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愛和理解。
我家老大曾經由于數學考不好,被老師罰站,小姑娘哭哭啼啼不肯去,老師對其拉拉扯扯發生肢體沖突,而後多次在全班同學面前羞辱過孩子,從此,孩子的數學成績一蹶不振。
我不知道那位老師當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态處理這件事情,但凡她能夠尊重一下孩子,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孩子學習的路上,會碰到不同的老師。各位老師的性格不同,對待不聽話的孩子,處理的辦法可能不一樣。但是,目标隻有一個——教育好孩子。既然是教育,就一定要有愛,沒有愛的教育,如同緣木求魚。
愛是理解、寬容和接納。
在家裡,幾個孩子淘氣不聽話,家長着急上火;在學校,面對幾十個孩子,老師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不能在他們淘氣、不懂事的時候,放下心頭的怒火,溫和而且堅定地對待他們呢?
難道因為他們是孩子,沒有力量和大人對抗,所以就能夠恣意地打罵甚至羞辱?
說到底,對孩子的愛中,還缺乏一份尊重。
這幾天讀尤金的文章,那篇《擡起頭來走路》,對我的觸動很大:
——不能當着大家的面恣意羞辱初次犯錯的學生,絕對不能。這個道理,就猶如我們不能在衆目睽睽下給順手牽羊的孩子扣上手铐一樣,因為這段醜惡的經曆可能會化成一條毒蛇,陰森森地鑽進他的記憶裡,使他一生一世也擡不起頭來。有些怙惡不悛的歹徒走上犯罪的不歸路,也許就源于一次公開的“精神淩遲”。
——教育的真谛在于使所有不曾或曾經失誤的孩子“一生一世都能擡起頭來走路”。
——……“名正言順”地給他們扣上手铐是易如反掌的,但要在心靈上為他們除去那個無形的手铐卻是難若登天的,也許用一輩子的時間也除不去啊!
恕我孤陋寡聞,到百度上一查,才知道“讓每個孩子都擡起頭來走路”是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箴言。
這句話非常樸素,不是豪言壯語,不是培養什麼家的高大上目标,不是又紅又專的高調定性,不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标榜,就是要求讓孩子們都擡起頭來走路,僅此而已。
但是,這才是教育的真谛。
在教育中,一定要有愛,要有尊重,才能夠讓孩子擡起頭來走路。
如果一個孩子能擡起頭來走路,面帶自信的笑容,意氣風發,肯定是被狠狠地愛着,被尊重着,如沐春風。
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上一篇 親子時光丨我想你在我的故事裡陪着我
- 下一篇 老師來了,趕緊把小抄收起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