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輕松完成一堂标準化流程少兒編程授課?
優秀的老師,會把每一堂課當作一次雕琢工藝品的過程。而新手老師,隻有經曆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找到一種對授課、對課堂駕輕就熟的掌控感,然後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運用各種教學的策略與藝術。
在《刻意練習》裡,艾利克森總結了他的發現:預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華,是不存在的,我們通過訓練創造以前我們從未擁有的技能。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和正确的練習方法足以把每個人從新手變成大師。就比如:大衛·尼希爾用了一年時間,從一個做自我介紹都極度恐懼的人變成了一個知名的脫口秀演員。
因此,如果我們能把一堂課劃分為标準化的流程步驟,用流程化的方式教學,就能讓新手老師快速上手編程的教學,獲得一種課堂的掌控感,從而提高授課效率、教學效果,甚至學生續報率。而模塊化、分解思維的運用,一直貫穿編程教學的始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讨和介紹一下少兒編程的标準化授課流程及注意事項。
一、第一環節:課程導入
一堂課或一場培訓,通常可分為三大部分:開場、主體和結尾。而課程的開場與導入,就像是電影的序幕,關鍵在于要讓人印象深刻、提神醒腦。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 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産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内心狀态,就急于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隻能使人産生冷漠的态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因此,好的課程開場與導入,能迅速聚焦孩子的注意力,提升課堂的授課效率,用有意思的方式承上啟下,建立本堂課與課程整體的聯系,定位本堂課在整個知識網絡中的位置,同時更自然而然地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内容與授課目标。
由于編程學習的抽象性,少兒編程的課堂更常用到故事或情境導入法,通過一些案例情境,巧妙傳達自己的思想、調動孩子的觀感,營造一種學習的身臨其境感。
比如:我們的每次課,包括1-2個案例情境。在課堂的開場,通過案例情境導入,讓Arco或毛球完成一些任務等,而孩子的課堂任務是把這個案例的效果實現,老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如何思考與實現,包括進行案例的目标分解和功能分析,讓孩子對今天的學習有一種期待感,知道要做什麼,長此以往養成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在少兒編程體驗課和第一堂正式課中,老師往往需要進行問候、自我介紹和破冰開場,以活躍氣氛、拉近距離,奠定良好上課基調;而後續課程則不需要,直接導入即可。
總而言之,在編程課程的開場與導入環節,老師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調動孩子的全身心興趣,給孩子留下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掌握幾種常見的提問技巧,順利承上啟下,闡述清楚課堂目标,幫孩子建立起提綱挈領的認知。
二、第二環節: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是一堂少兒編程課的重心,可綜合運用到教師各方面的能力與教法技巧,包括知識講解、控時控場、溝通互動、氣氛營造等。常用的教法包括:講解介紹、積木操作、實戰演示、引導思考等。這個環節老師可以多分配一些精力,讓整個過程展開更有層次感、推進更自然。
其中,易于啟發思考、引導讨論、加深理解的論述方式是:先案例→再講解→後總結,也就是少兒編程整堂課的最佳講法适合按照這樣的順序展開:感受案例效果→分析案例功能→逐個制作案例功能→總結回顧。
而核心課程環節的重點,就是要做好“講-演-練-結”,包括:觀察重點效果→拎出重點積木認識→講解積木定義→老師積木演示→學生自主研發→完成案例功能。
具體來說,也就是在呈現和體驗完案例效果後,一步步循序漸進引導孩子思考案例的核心目标和核心功能,并搭建積木、逐個實現案例功能。在引導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穿插一些新積木的認識,講解積木定義,并給孩子進行示範演示,然後讓孩子進行實戰練習,體驗積木搭建的過程,從而建立編程的抽象概念與思維方式。
三、第三環節:拓展探索
編程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操作與練習,才能将這些原理與思想内化。同樣的,在一堂課中,如果我們将消化、吸收的環節完全留給學生自己在家完成,就很有可能保證不了學習的最終效果。這就是校外培訓,不同于校内上課的地方。
因此,我們在核心課程之外,還額外增加了一個拓展探索的環節,讓孩子可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行自由探索與嘗試、修修補補,添加一些附加功能,進行案例細節的優化、美化與補充等等。這既是保證編程作品的完整性、也是強化孩子學習主動感,并有時間将核心課程的内容消化吸收,落地編程創新能力提升的一種途徑。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在孩子試圖嘗試自己的想法時,多一些肯定和鼓勵的目光;在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時,進行适當的提醒與引導,包括提供幾條參考思路,讓孩子自己去模仿、去選擇、去思考;比如:添加倒計時功能,可以向孩子快速演示拖拽倒計時功能所需要的積木組,然後讓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嘗試。
四、第四環節:總結分享
課堂總結,是每堂課的結尾環節,也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越簡短有力,越回味無窮。
在少兒編程課堂中,可以嘗試的做法包括:回顧總結、學以緻用、升華主題,設置懸念等等。新手老師最重要的就是一點:提問,能夠靈活運用師生問答的方式進行總結,幫助孩子成功回顧知識點、完成知識的模塊化和體系化。
最後,老師可以教會孩子一些分享作品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一種學習結束的儀式感,而不僅僅是一種分享的意識,鼓勵和引導孩子分享作品,将一堂課的學習收獲感最大化,從而讓孩子對未來的學習充滿期待。完美的總結、升華和懸念,可以起到“曲終人未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效果”。
寫在最後
按照刻意練習的原理和萬小時理論,新手老師隻有經過充分的觀摩、準備與演練以後,綜合多種學習途徑,才能真正在課堂上發揮自如,做到對少兒編程的授課流程與環節爛熟于心、遊刃有餘,從而才能有機會進一步進階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少兒編程老師!總而言之,少兒編程的學習成長之路漫漫,我們一直與你相伴!
- 上一篇 離婚冷靜期,到底誰該冷靜?
- 下一篇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是教出一個好孩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