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性-難逃《自驅型成長》這本好書

...

最近愛上一本書《自驅型成長》,再次刷新我的三觀,受益匪淺,建議所有的家長都來讀讀。

現在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後,很多人做事情缺乏主觀能動性。如果沒有一些外力,比如獎金和權威等,自律性比較差,多數靠着外力來工作和學習,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成為一種空心人。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我們教育的失敗。

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更看中孩子的學習,多數家長把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學當成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一個整體和長遠的發展。過于看中學習,同時,又或許操控孩子,不能讓孩子很好滴發揮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

家長存在4點誤區,首先成功是一條獨木橋,别人過去,你就得下來。而不能認為社會是一個富裕和創造的社會,其實,成功的道路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二認為書本學習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發展。

第三孩子的學習必須盯緊,不信任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律性。

第四就是認為社會不夠安全,把孩子照顧的過于周密,缺少讓孩子自我成長和鍛煉的能力。

其實,家長的這種對學習的過于看中,一方面說明家長太過焦慮,可能是由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過大,通過掌控孩子的發展來獲得慰,結果,讓孩子無形中被焦慮傳染。另一方面,家長過于看中自己的面子,把孩子當成自己完成自己“心願”的替代品。

父母習慣唠叨孩子,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感受着慢性壓力。人的大腦在較大壓力下,用來控制情緒,負責語言和邏輯,保持冷靜和理智的前額皮質會停止工作,替代它工作的變成情緒化的杏仁核。這個時候負責學習和記憶的海馬體就會受到抑制。所以說,我們的大腦有适當的正常壓力是沒問題的,如果壓力過大,就會造成前額皮質的罷工,孩子表現的會比較情緒化,學習能力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我們的孩子并不是我們的私有财産,他們是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完成他們的使命,我們做父母的就是好好愛他們。

有些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特别看中對某項學習持之以恒的能力。比如,學了鋼琴、奧數、舞蹈……就要堅持下去,達到一定的高度,如果半途而廢就是沒有持久性,會督促孩子一定堅持。這樣的家長,隻看到了勝任需求(做一件事的持續堅持的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自主需求(有自我掌控感和話誤權)和歸屬需求(感受到爸媽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孩子自殺,用選擇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和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感受不到掌控力,他們成了空心人。

書上說。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會告訴孩子這樣一句話:我那麼愛你,才不要因為家庭作業和你吵架。要把孩子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權利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自我成長的内驅力。家長要經常給孩子說以下3句話,并通過身體力行鍛煉孩子的自律性。

1、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最懂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哦。

2、你的頭上長着自己的小腦袋,你有自己的思想哦。

3、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條不紊。

我們不僅要在孩子的頭腦中植入以上的信念,更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關注和支持孩子的自我發展。

家長要以身作則,你想讓孩子成長怎樣的人,你就要首先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多帶孩子去大自然,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們鍛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PET的我信息表達更好,是告知而非用說教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的非焦慮臨在,與孩子合作,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信任,在友好合作中,達成第三選擇,實現共赢。

要經常鍛煉孩子的大腦,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設定明确的目标,要落實到筆端,哪怕是孩子講一講,都是一種過腦,讓孩子清晰自己想要達成怎樣的結果。

2、注意大腦告訴我們的信息,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保持覺察。情緒起來的時候,告訴孩子是杏仁核操控自己,回到理智。

3、練習備選計劃思維,除了這種,還有其他許多中。

4、帶着同情心與自己交往,即使我這件事沒做好,我依然是一個自律的人。

5、鍛煉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重構問題可能,增強思維的彈性。

隻要孩子在輕松、愉快和有愛的環境中,前額皮質才能很好地啟動和工作。焦慮可以傳染,好消息是平靜依然可以傳染。父母首先理清孩子這個獨立個體,不是為了活我們而來,用愛和智慧去滋養他人,為他們提供豐潤的陽光、土壤和水,靜待花開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