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中的父親力量

(注:  下面的這篇文字,  純粹是在表達張慕天對他自己的期待,  是他為自己所制定的身為父親的崗位要求和努力方向。 )

儒家偏向于積極進取, “士不可不弘毅”,  發奮努力做入世之事業, 為陽;  道家偏向于無為而治, “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争”, 涵養出世的心胸, 為陰。  儒家和道家,  就是陽與陰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中庸中道。  儒釋道的核心,  都是中道。

孩子同時需要陰陽兩者的支持。

當說孩子需要“陽”的支持, 就是儒家所說的“童蒙養正”, 這裡的“童”, 指的是包括兩三歲在内的小孩子, 父母必須為孩子自小就建立規範,  以父親的“佛”去強力引領和導正孩子累世習氣中的“凡”, 如此就有了《弟子規》等“蒙學”經典。

當說孩子需要“陰”的滋養, 就會強調不要将父母自己的執着和染污傳遞給孩子。 老子說“複歸于嬰兒”, 孩子反而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對象。  父母隻需盡力提供一個相對更好的支持性環境, 孩子内在本具的“佛性”便可自然生長。 如此就有了奧修、 克裡希那穆提、 蒙台梭利等的教導, 這是以父母的“凡”去随順支持孩子的“佛”。  典型的例子, 有紀伯倫的詩:

《你的孩子,其實并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紀伯倫(1883~1931)  原譯:冰心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将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選自《先知》第四章“論孩子”

在慕天小的時候, 他所聽到的大多是“小樹苗要盡早掰正, 等長大可就難掰了”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以及“百善孝為先”等, 長大後所聽到的大多是“不要污染孩子的純天然, 不要打擾孩子的本初善”和“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隻是鏡子, 照出的都是父母的問題”等。 

克林頓的妻子希拉裡說, “如果你想調動起美國人民的深刻愧疚, 隻需跟他們聊一聊孩子就可以了”。  奧巴馬說, 最令他感到驕傲的, 就是他沒有錯過一場孩子的家長會。 慕天認為, 奧巴馬的這句話, 在無意中又加劇了很多父母的愧疚。

如果父母面對孩子總是愧疚, 那麼, 一般來說, 這個“愧疚感”就會自動傳遞給孩子,  繼而代代相傳。  很多學心理學的,  認為孩子很脆弱很容易受傷, 就更加容易陷入自責了。  “幸福的童年療愈一生,  不幸的童年讓一生來療愈”之類的東東, 把無數為人父母者都壓得喘不開氣。 

根據慕天的觀察, 最近這三十多年以來, “孩子沒有錯, 千錯萬錯都是父母的錯”之類的說法愈演愈烈, 已經造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家長們的普遍性焦慮和自責, 成為了全人類都竭力渴望擺脫掉的高度傳染性精神新冠病毒。

這些話語, 本身并沒有錯, 問題在于人們隻強調了這個“陰的真理”, 而忘記了它的對立面“陽”, 也是同樣的真理。 “孩子的生命力非常皮實, 一點也不脆弱”, “累世的角度, 這一世的父母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微乎其微, 約等于零”,  “禍福相依, 好變為壞再變為好再變為壞…….  除了佛陀, 無人可以看穿對錯好壞在相互長遠影響中的究竟”, “父母做得好的部分對孩子是滋養, 父母做得不好的部分對孩子是力量”, 等等, 這些也同樣都是同等的真理,  絕沒有誰比誰“更真理”。

自從佛洛依德的童年創傷理論流行于世之後,  使得上述陰真理和陽真理的比例持續失衡,  系統持續紊亂。  這些年, 美國常青藤高校聯盟和中國名校的學生自殺率持續大幅度攀升, 觸目驚心, 慕天認為, 這一定也與此陰陽嚴重失衡有關。  似乎心理學越發達的地方, 抑郁等心理問題就越加增多,  陰陽就越加失衡。  慕天猜測,  如果佛洛依德地下有知, 他或許會狠狠地扇自己兩耳光吧。

與奧巴馬不一樣,  曾國藩在其孩子成長的絕大多數時間裡, 都不在孩子的身邊, 要麼在外地為官, 要麼十多年都提着自己的腦袋, 在戰場上與太平軍拼命。  曾國藩與孩子的連接, 絕大多數都是通過書信來完成的, 可這樣的分離并沒有障礙他成為舉世最偉大的父親(之一)。    慕天和夢竹通過系統排列代表過父親曾國藩和兒子曾紀澤, 慕天認為,  這樣的父子能量連接, 可堪稱為萬世父子的楷模。 

能量顯示, 曾國藩對兒子非常嚴厲, 同時又非常慈愛, 嚴厲和慈愛的兩者渾然天成圓融無礙。  兒子曾紀澤對父親非常恭敬和孝順, 并深感榮耀。 在曾紀澤轉身面對外在的世界時, 後背便自動承接到父親宏大的力量和自信, 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自帶一腔浩然英雄之氣;  曾紀澤在面對自己的兒子時, 又會自動像父親對自己那般, 非常嚴厲又非常慈愛。  如此父子間的愛與力量, 薪火相傳, 延綿至今而不絕。

現在的這個時代,  大家都在強調父親要跟孩子交朋友, 學貓叫狗叫, 似乎看不到還有誰在強調父親應該要拿出氣貫長虹令人敬畏的如山力量。

在面對孩子時, 如果父親都活成了毫無自信、  瞻前顧後、 患得患失、 焦慮緊張、 自責連連、 癱瘓無力的小癟三, 總在想些什麼“孩子是不是又有了創傷了啊”之類,  那麼 , 父親如此, 孩子(尤其是兒子)又将會活成個什麼熊樣呢 ?

慕天心裡很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任正非那樣的鐵骨铮铮的為父榜樣, 而不是永遠都隻會寫一些自艾自憐的鳥文章。    當年, 記者問鄧小平如何看待文革後大量出現的“傷痕文學”,  鄧公回了八個字:  “哭哭啼啼, 沒有出息”。

打一個比方:  假設飛機航班是一個家庭, 乘客相當于是孩子, 而開飛機的機長相當于是父親, 乘務員則相當于是母親。

機長(父親)必須拿出他的力量和果決來領導家庭的方向,  當父母都有着極強的專業和信心的時候,  孩子(乘客)就可以自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了, 或娛樂, 或看書, 或冥想, 或思考工作, 等等。   

如果機長一邊開飛機, 還顯得自己很沒個主見似的, 時不時就通過廣播去問乘客們,  “親愛的乘客們,  您現在的感受怎麼樣啊? 你覺得我開得好嗎 ?  剛才的颠簸有沒有令您感到恐懼啊?  如果恐懼指數是從最低的一分到最高的十分, 那麼,  您剛才的恐懼程度是多少分呢 ? 您給我的駕駛服務打幾分 ? 請問您還有那些建議和意見 ?” 

可想而知,  面對這樣“體貼入微”的機長(父親),  孩子将毫無安全感可言, 一定會驚慌失措的。 反過來, 當父母能夠拿出排山倒海般的決斷力和主見,  那麼, 所有的乘客(孩子)就都可以放心了。 “拜托,  你就專心開你的飛機,  你不要來問我‘你感覺怎麼樣’,  你自己感覺怎麼樣才是最重要的,  你讓我能感受到你的自信和專業,  我自動就把自己交托給你了, 你無需那麼多的廢話。”

父親隻需拿出作為父親的力量, 不要老是去問孩子“你感覺怎麼樣啊 ? ”  而應該向孩子傳遞這樣的态度:  “如果你有需要想向我請教或和我讨論, 我會支持你”,  同時, 也僅僅到此為止就夠了, 不要再有其他的拖泥帶水。

孩子再怎麼慌亂, 他隻要看到父母如山如海般地“定在那裡”,  他也就定了, 這就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壓力那麼大?  就是因為父母親都是焦慮不安的。 父母自己沒有主見, 面對江湖六神無主, 父母自己體會不到生命的美好, 自然地, 在面對孩子時, 也就無法信任其能順利走入社會并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當機長對自己的駕駛很沒有自信時, 才會老去問“你感覺怎麼樣啊?”

一身浩然正氣以身作則的自信父親, 常是一言九鼎擲地有聲, 極少會問“你感覺怎麼樣啊”,  而隻是給出一兩句清晰有力的話語, 令孩子當下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或回去慢慢參悟, 而持續受用終生。

這似乎對父親自身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父親沒有曾國藩左宗棠這麼完美呢 ? 慕天認為, 隻要很誠實地接納自己和孩子的現狀,  就可以自動彰顯出巨大的力量。 

父親是一飛沖天的雄鷹, 帶着像小鳥兒一樣的孩子一起去飛翔,  去摸爬滾打, 去頑強地戰風鬥雨, 去探索那個有趣又刺激的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母親就像是那個飛機乘務員, 很溫柔細膩地呵護、 體諒和關懷孩子。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給孩子以陽光、土壤、水分和空氣, 去涵容、療愈、滋養和承載孩子。

父親的陽剛帶領和母親陰柔守護, 兩者對孩子都很重要。 

德國系統排列大師菲利普老師說,  父親和母親都是家裡的老闆, 都要拿出老闆的力量。  有的母親認為在親子教養方面, 父親隻是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自己的助手,  他堅決不認同不接受這樣的“副手”角色,  老師自己從不懼怕因教養觀念的不同而在孩子面前和他的妻子發生激烈争吵, 他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得到來自父親的強大力量。

作者: 郭維祥 

2020年7月2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