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普遍将教育期望寄托在擇校?

最近一個“賣掉小别墅,住進老破舊”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文章的内容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賣掉郊區的别墅,告别舒适的生活,住進老、破、舊的學區房,讓孩子進入一所高質量的小學。

這件事情,衆說紛纭,多數支持的,畢竟為了孩子的未來,好的學校代表更好的師資,更好的管理,更好的同學。有能力的家庭這樣做無可厚非。

...

但我喜歡從另一個角度,來欣賞這個問題: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家庭,也一定要強行擠破頭進入擇校教育資源的争奪嗎?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其他可選的方式嗎?

對許多家長而言,答案當然是沒有。因為除了通過更換學區或其他辦法将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他們對孩子的了解甚少,對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也缺乏認知。

他們選擇相信更好的學校,除此之外,别無選擇。

原因很殘酷,衆多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毫無自信,他們不相信靠自己就可以将孩子塑造得足夠好,因此他們甯願花費加倍的代價讓專業的優質的教育機構代替他們行使幾乎所有的教育職能。這反映出一個普遍的現實,許多家長的教育素質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做家長,沒有說明書。沒有人告訴家長教育孩子這件事情需要讀書,需要學習,需要讀優質的教育學、心理學書籍,需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學什麼,了解孩子需要怎樣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輕易相信網絡快銷教育指導,和市場上補習機構制造的成績焦慮。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應該有自己一套基本的規則,即,你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怎樣品質、習慣和風格的人?

學校裡執行的是集體教育,會有特色教育存在,但其根本是班級授課制為主的集體教育,如果一個家庭對孩子沒有明确的培養基調,那麼到學校便任由環境對孩子進行自然改造,最後出爐的孩子是否是你期望的那樣?是否還有獨特性?

...

也許許多家長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或者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過,什麼培養目标,孩子的品質将會怎樣,這也許都是他們不關心的事。他們隻關注孩子的成績。

這是本末倒置。學校使孩子們擁有正式的學習環境,但家庭承擔着培養孩子品質、道德、習慣和獨特性的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些,也與孩子的學習、成績緊密相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有符合他自身的教育方式,把這種教育的權利放給學校顯然是不合适的。

作為孩子的家長,熏陶也好,啟迪也好,以身作則也好,都要把孩子的獨特性和優勢啟發誘導出來,讓孩子擁有基礎性的品質,例如善良,自信,愛閱讀和愛思考,好的學習習慣。基礎性的品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你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對自己的教育反思的結果,是你對孩子培養的規則。

基礎性的品質打造好了,在其之上,才是科學知識系統學習的過程,前者的重要性是更高的,更優先的,仿佛是一棵大樹的根基,一棟大廈的地基。

在基礎之上,更好的學校自然會起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沒有更好的學校可以上的時候,這些基礎性的品質是孩子們更需要擁有的——主動性,獨立,自信,鬥志和習慣。

這類似于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的論點,家庭是孩子的基因,學校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如果僅僅把孩子弄進了更好的學校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原則,那麼便是忽略了對孩子根基的培養,種種問題也會暴露出來,例如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彌補。

而由于條件,無法進入更好的學校,卻擁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盡管他們可能在知識學習上走一些彎路,也沒有來自優渥環境的同伴,但他們依然有堅韌的性格、品質與習慣形成的力量作為支撐。

而孩子既沒有良好的基礎品質,也沒有能力進入到相對良好的學校中學習,對于他的成長,隻能說是未知數X的平方,未知之未知了。

想做一個優秀的家長,是不容易的,無論有沒有條件,都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形成對孩子成教育的基本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掌握培養孩子的主動權。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