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認知錯,步步錯

“如何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是個過度讨論的話題了,網絡上有很多技巧和方法,聽起來有用,但實施起來就難受,為什麼呢?


最近,我也在關注這個問題,發現最大的結症是,我們很多家長對輔導孩子的認知是錯誤的,或者是有偏差的。戰略錯了,戰術怎麼做都沒效果,甚至越做越錯。今天,我來幫大家解開這個疑惑,讓你輕松輔導,孩子主動學習。


在分享之前,我先問個問題:做事要分清輕重緩急,才能提高效率,這個說法對嗎?請你先在心裡回答。


你覺得是對的嗎?我以前認為很對,就像衆多輔導孩子的技巧和方法一樣,很對,不可否認。可是,我們要如何去區分輕重緩急呢?這才是每個人執行差異的地方,如果分不清,這個方法一點用都沒有,對吧?


總結出這個方法的人,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分清輕重緩急,就跟每個家長都覺得“2”好寫一樣。這些都是認知差異造成的,也是家長輔導孩子問題不斷的根源。


認知偏差一,覺得學習很容易。

我們很多父母,本來就是學習高手、風雲人物,想當年也是尖子生、優等生,是别人家的孩子。還有些家長朋友,即便沒那麼出彩,也是在學海中摸爬滾打,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拿來對付幼兒園、小學的學習簡直太容易了,總覺得輔導孩子也會得心應手。


事實上呢,我輔導孩子寫“2”的時候,用了近一周時間,你們知道這一周我是怎麼過來的嗎?


孩子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從哪個位置起筆,接着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拐彎,再接着是不知道拐彎拐多少,不知道什麼時候再折過來,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折,折多少……


一個簡簡單單的“2”字,就會生出這麼多問題,很多家長沒意料到吧?我的好脾氣幾乎用盡了,每次教孩子我都盡量克制,你能想象那種,握着手寫一起寫,絲毫不差;放開手獨自寫,千變萬化的内心感受嗎?


急呀!難受!有勁使不出!這個時候能忍住不爆發的家長,很少吧?反正我是沒忍住。


後來我反思,我錯了!很離譜!在面對一個新領域的時候,最基礎的知識才是鴻溝。


就好比剛接觸理财,我會問定投是啥?接觸易經,會問為什麼乾是三橫?前輩們聽到這樣的問題,一定會覺得我是白癡吧。


知道小孩子為什麼喜歡問“為什麼嗎?”因為在他們的眼裡一切都可能是“新領域”,有時候他們的問題很“白癡”,有的時候很“不可理喻”。比如我孩子問的:為什麼“2”要這樣寫?為什麼要拐彎?懇求朋友們幫我解答一下。


“萬事開頭難”我們早已忘記了哪裡是學習的開頭。我們覺得容易,是因為我們早已跨過了“開頭”的階段,并積累了相當的知識厚度。


從另一個角度講,孩子剛開始學習覺得吃力,是因為他們腦子裡有太多的“為什麼?”,這是好事!說明孩子愛思考,家長朋友如果能妥善引導,一旦打開學習的大門,孩子就會養成“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認知偏差二,覺得孩子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

我一個女同事,有個剛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每天下班,她都會陪女兒一起完成作業,看着她成長。


有一次,同事出差,期間發現自己被孩子的老師在班級群裡點名了,說她輔導孩子不上心,孩子沒寫作業都不管。


她電話裡問孩子:“寶貝,你怎麼忘記寫作業了呢?”


女兒卻說:“媽媽,我沒忘,我就是想等你回來一起寫。”


原來,女兒把作業當成了要和媽媽共同完成的事,并沒意識到這是她自己的功課。


初為家長,我們都想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多陪陪孩子,我們也都明白學習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事實上呢,我們在每一次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喲!”之後,但行動上我們卻比孩子都積極。


這時候,孩子會怎麼想?


“這是我的事嗎?為什麼爸爸媽媽比我還積極?”


這是我們關心則亂、愛得太滿犯的錯!總擔心孩子學不好、學不會、長大沒出息、得不到幸福。


所以,一批一批的“直升機”父母産生了。當孩子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就一直圍着孩子轉,聲音在孩子頭頂上盤旋,這是多麼“溫馨”又“恐怖”的畫面。當初我們也是這麼被愛緊緊包圍着吧?那時候我們采取的策略是:爸媽在的時候裝模作樣,不在的時候東張西望。


現在的孩子不但這些都會,還會說:“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都快樂!”“奧利給!”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認知的差異,讓孩子不明白我們的用意,鬼靈精怪的與我們“抗衡”。而我們又操之過急,過分幹涉了孩子的成長,因為我們擔心、焦慮,情難自已。


其實,隻要我們明白輔導孩子的兩個目的:培養孩子學習責任感和專注力,并以此為行為指導,就能相對理智地去輔導孩子。




認知偏差三,覺得自己孩子可笨了。



前面已經提到過,孩子學習會經常面對“新領域”,起初階段學習會很吃力,收效甚微。而且處于幼兒園、小學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還未形成,對一些顯而易見的結果都很難做出回答。


比如,你問幼兒園的孩子5加5得多少?他掰着指頭算了算給出答案10。你再問他5加4得多少?他不會想到是9,而會重新掰一遍手指頭。


這是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急躁。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給孩子留足思考的時間。所謂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上,想教給孩子一些技巧和竅門,也得先讓他知道問題本來的難度,才能體會到技巧的好處,這對養成總結、歸納、化繁為簡的思考方式是很有幫助的。


以前,父母經常拿我跟鄰居家的孩子比,覺得我笨。現在的家長可比的範圍更廣了,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台等社交網絡,到處充滿各種曬技能、曬成就、曬優越的孩子秀,回頭一看自己家的娃,沒啥可曬的,笨呀!


在日常的輔導中,在看到孩子的笨辦法、錯結果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我們通常會用兩種錯誤方式來處理:一是發脾氣,二是說正确結果,也可能邊發脾氣邊說答案。


這些方式會以一種惡性循環的方式,讓孩子厭惡學習、害怕學習、拒絕思考,最終讓一些家長發現自家的孩子笨得無可救藥,殊不知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這裡要明确兩點:一、98%的人智力水平相差無幾;二、知識的學習隻能靠積累,沒有捷徑。我承認有天賦異禀的孩子,但更相信大家的起跑線都在同一條線上,因為時間我們來說,始終是公平的。天才我們比不過,但隻要方法得當,我們的孩子依然可以出類拔萃。


那麼在執行上,我們到底要怎麼去輔導孩子呢?答案是:輔導=輔助+引導。


一是找準定位,孩子的學習以孩子為主,我們不能過多幹涉。現在很多學校的老師通過家長群布置家庭作業,要讓家長參與,甚至讓家長批改作業,我們不能盲目執行,要分清時間,要有原則。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跟孩子先說好,什麼情況下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除此之外自己想辦法解決。把時間、空間留給孩子,自己忙自己的事。


二是培養習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那麼多的“為什麼?”我們家長也解答不過來。我處理的方式很“粗暴”,就是讓孩子先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讓他多回答幾次,再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式與孩子一起讨論。


孩子一直在成長,我們的知識更新不一定能跟上,所以在合适的時候教給孩子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必須的。什麼時候是合适的時候呢?這就取決于孩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了,可以的話,越早越好,需要家長朋友自行判斷。


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父母都不一樣,每個家庭也不一樣,具體孩子具體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在戰略不出問題的前提下,找到輔導孩子的最佳方法。


最後的問題:你是否想過,從孩子出生到我們死去,我們一直是家長?


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我們跟孩子都站在了起跑線上。“當家長”對我們來說也是新領域,很多地方我們不懂是必然的,不懂裝懂、自以為是才是教育問題的根源。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了,文字多、幹貨少,能看到這裡的朋友,一定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關注,如果你有不同見解或者有具體的輔導方法和技巧,記得在留言區進行分享,我們一起探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