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号:孩子的偏差行為下面,其實他正在試探媽媽的态度

今天在白鶴咀社區的公益心理課堂,看到夥伴們描述和孩子的互動時的狀态,發現孩子真的是我們的老師。

...

當孩子需要媽媽幫助時,他不會直接把問題抛出來。孩子其實内心已經有些不安了。先搞一些無理取鬧的事情,丢一個煙霧彈,試探一下媽媽怎麼回應?再決定要不要說出來。

孩子本來想找媽媽說話,但是之前忍不住要對着媽媽抱怨一通,你就知道玩手機。盡管當時媽媽說,你有什麼事跟媽媽說,你可以說呀,媽媽玩手機不重要,跟你說話才重要。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看起來很關注孩子。哪怕是這樣,孩子他依然沒有感覺到被關注到,依然沒有感覺到是安全的。又躲回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去了。

這時候媽媽很有耐心的跑到他的房間去抱抱他。孩子感覺到媽媽對他的信任和接納了,才有機會把内心話說出來。

其實是自己在學校裡面遇到麻煩了。書丢了,現在去買的話也買不到,借上一級的又不配套。

孩子在學校遇到麻煩,他不會直接就跟媽媽表達出來,他好像要先丢一個煙霧彈試探一下,媽媽會不會責備自己,先看一下媽媽是不是心情好還是不好。再決定自己要不要說?

當這個時候媽媽想要去問他那個書怎麼找到的,怎麼丢掉的,想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的時候。孩子還是不願意說。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孩子說清楚是怎麼回事,孩子他自尊心很強,竟然讀書讀到連書都掉了,他自己心裡面可能都責備自己很多次了。他也很害怕外面的人來責怪他,所以他就會想要把這個事情推開,不再去說出來。

其實孩子會不會跟我們打開心門去說内心的話,他的心裡是有一個衡量的,隻有當他感覺到了安全,他才會表達出來,要不然我們真的是聽不到孩子的内心話。

跟孩子互動時的接納,信任,慈愛的那個态度,比我們所有的那些方法都更加重要。我們在那個信任和慈愛的态度裡面。孩子感覺就是安全的,就是被愛的,哪怕是罵孩子,他也會感覺到媽媽的愛。

...

當我們處于一種隔離的狀态的時候,哪怕說的話是是很正确的,卻沒有 溫度,就像有很多的媽媽,自己活得很精緻,同時把自己也包裹得很嚴嚴實實,孩子觸碰不到媽媽的心,然後孩子就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多偏差行為。

孩子真正想要的就是想跟我們有心與心的連接。所以會做出很多的看起來叛逆的,偏差的一些行為,他隻是想要去把我們的心搞痛,因為他的心都已經好痛了,卻一直被忽視,所以他也會把我們搞痛,好讓你知道我内心好痛。

曾經二戰的時候做過一個實驗,發現真正的被虐待的孩子,是那種被忽視的孩子,那孩子甯願被父母打,他也不願意被忽視。

被打的時候他起碼還是有一個連接在那裡的,父母還是在關注他的,完全都不管他,把他丢在那裡的時候,他真的就随時都在恐慌,自己可能都活不下去了。

真正的很用心的去和孩子互動,哪怕是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個握手,一個信任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真的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的傾聽,陪伴孩子,哪怕是很短的時間。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