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自我約束

整理分享:謙宇

“閨阃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即一個國家想要有好的國民,必須有良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特别是母親的教育更是至關重要。然而良母來自賢良的媳婦,賢良的媳婦來自受過倫理教育的女子。

今日分享原文:

女最忌,是多言。彼長舌,最讨嫌。

女最忌,是使性。彼喬氣,最薄命。

守閨房,少出門。外是非,莫與論。

裹了足,戒足行。穿了耳,戒耳聞。

凡閨女,不出閨。庭除走,便非宜。

須自禁,莫強随。苛失禮,人共嗤。

謙宇譯文:

女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多嘴多舌,尤其那種長舌婦,最讨人嫌。女孩子還忌諱動不動發脾氣、任性,尤其那種刁滑古怪的女孩子最沒有好下場。

未出閣的女孩應該安心在家,少出門,外面的是非雜事更不要參與讨論。裹足就要知道戒足,不要總想出門遊玩嬉戲。穿了耳洞就該知道不要聽邪聲。

所有沒出閣的女孩,不适宜在庭院以外露面。須懂得做女孩的禁忌和自我約束。不可強行随性而為,否則不顧女孩子家的規矩,失了禮教,會遭到所有人譏笑。

...

謙宇心得:

有句話叫言多必失,确實在與人交往中談吐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而很多女孩子現在講話很不注意,甚至挑撥是非、口出髒話,且習以為常。

今天的女孩子大部分完全失去了女孩子該有的矜持和溫順。還有一種流行病叫“公主病”,好像是說談戀愛的時候比較作。其實就是家裡和學校都沒有教育孩子們該如何立身,如何與人相處,導緻越來越自我随性。

這樣的女孩子即便長的漂亮,一時被追捧,終究在轉到家庭主婦的角色時卻很難應對複雜的關系。于是婚姻中難以順利磨合……

如果出閣前家庭中注重教導女孩子作為女子的規矩,從很大程度上能讓孩子平心靜氣,不至于太過意氣用事。

今天的女孩子紮耳洞可能都不懂得是什麼意思。以為就是裝飾,甚至為了嘩衆取寵,還在耳廓上紮滿耳洞。其實我看這段文字,應該表達的是:紮了耳洞,戴上耳墜就是為了約束自己的一種提醒!不要什麼都入耳,應該懂得避諱無益的聲音!就如同佩戴钗環提醒女子走路不要太大動靜一樣的作用。

我想大概這傳統來自于周朝太姒。據《史記》紀錄:“太姒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懷胎,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聖,太姒教之,以一識百。卒為周宗,正人謂,太姒為能胎教”

周朝三太的故事我們也會在以後的其他分享中詳細叙述。

...

文中還提到裹足,這個問題,我專門搜索了一下起源。發現多種說法,比如有說是妲己因為是狐狸精,所以腳怎麼也變不成人腳,于是穿小鞋子,因為得纣王寵愛,所以小腳成了一種時尚。還有李後主對小腳寵妃的偏愛,使得人人效仿。然而我其實更願意相信是以下這個故事的原因。

故事是這樣的:據民間傳說,女人纏足始于隋代。相傳有一次隋炀帝東遊江都,征召一百名名美女給他拉纖。有一個鐵匠的女兒叫吳月娘,被選中。百姓都痛恨炀帝的昏庸暴虐,吳月娘也不例外。就讓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小刀,用長布條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留下的腳印就是一朵漂亮的蓮花。

隋炀帝見到非常喜歡。就讓她近身,想看看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小刀刺向隋炀帝,隋炀帝躲閃不及刺傷手臂。吳月娘行刺不成,伺機便投河自盡了。後來隋炀帝下旨:再要選美裹足女子一律不選。

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又說是為了不入宮),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尤其明清時代盛行,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有裹腳的女孩子。

若果真如此,裹腳當是一種義舉,當然文中說是為了提醒女子不要随意出門。在我今天來看,無法接受這樣的做法。所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吸取,糟粕的東西就要剔除。

但是話說現在,我發現很多女人喜歡穿高跟鞋,把腳弄的也變形。以及芭蕾舞演員都把腳傷的很嚴重,其實這些無異于古代的裹足對女性的傷害。


...

古代女人的鞋子


...

當代女人的鞋子

今天學習的部分,我想最重要是女孩子該學習古代女子的謹言慎行和自我約束。如果哪位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非常歡迎您留言交流。就到這裡吧,各位晚安!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