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深度思維:透過複雜直抵本質的跨越式成長方法論》

...

【基本介紹】

《深度思維:透過複雜直抵本質的跨越式成長方法論》,作者葉修,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年9月,11.8萬字。

葉修,本名葉淩宇,自媒體“學習策略師”創辦人,本書是他研究思維思維方法十年積累的精華集合。

全書分上下篇。在上篇 “技術大師” 中,作者介紹了思維邏輯鍊、換位思維、可視化思維、流程思維4種技術類思維方法;在下篇 “思維的格局”中,作者介紹了生态思維、系統思維、大勢思維、兵法思維、慢即是快等5種格局類思維方法。

【撷取摘要】

1.

思維方法1:思維邏輯鍊

邏輯鍊條可以往兩個方向延伸,面對一個現象,我們可以向前追溯原因,向後追索結果,這分别對應了5 why思考法和5 so思考法。

(1)5 why思考法,是指對同一個問題連續、多次地追問為什麼,直到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确定數字的原則是:不斷追問下去,直到問題變得沒有意義。

5why思考法應用下的提問,應該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是疑問而不是審問,是為了尋找關鍵信息而非責怪某個對象。回答最核心的原則就是:要針對可控的事項給出回答,避免談論不可控的内容。

(2)5 so思考法,是指思考一個現象的展開将導緻什麼樣的結果,以探求它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so思考法本質上是一種推論。推論方法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絕對推論與概率推論。

邏輯鍊條概率傳導定律:當一個較長的邏輯鍊條中有很多概率推論時,會産生邏輯損耗,推論的威力和準确度将逐漸降低。使用5 so思考法推論,可以停在概率變得較低,低到沒有實際指導作用的那一級,然後等待時間推進,讓時間吞噬鍊條的前面幾級,從而使得後面幾級的概率自動提高,再繼續向後推論。

2.

思維方法2:換位思維

換位思維的一個關鍵點:你要和對方有共同的認知系統。

換位思維的練習,既是練腦也是練心。具體練習方法有:(1)經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2)建立抽離感。從自己體内抽離出來,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3)觀察他人的喜好。(4)六頂思考帽。它要求你先後換位到六種不同特質的人的位置上進行思考,然後把六種思考結果集中起來得到結論。每種顔色帽子的出現,都代表了他的一次身份轉換和換位思考。

3.

思維方法3:可視化思維

看得見的思維,才是好的思維。

可視化思維的核心在于原理而不是形态,我們懂得了原理,就能自行開發工具。作者就創造了各類矩陣(如策略師時間矩陣、策略師教育矩陣、三維矩陣等)、平行進程圖、工作儀表盤。

以可視化思維的高效,可以對抗龐雜的信息流。打擊我們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敵人叫做蔡格尼克效應。蔡格尼克效應是指我們的大腦對于未完成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印象,它會自動提醒我們這件事情未完成。用工作儀表盤搭配便箋的方式,能夠最快、最簡潔地保存靈感,并且不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

4.

思維方法4:流程思維

在工作與職場進階中,老一輩人非常信奉一種人生秘籍——人際關系。這是一種秘籍型思維。秘籍型思維的本質,是把複雜的東西過度簡單化,企圖用一個相對簡單的秘籍代替複雜的成功規律。

如果你想要做出偉大的成就,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你需要的不是某種神奇的秘籍,而應基于全流程優化的理念,對每一個流程中的小細節進行改進。

所謂全流程優化,是指一件複雜的事情往往由多個流程步驟組成,把每一個流程步驟都進行優化、做到(接近)最好。

由于全流程優化是一個複利模型,即指數模型,流程的鍊條越長、流程越複雜,這個模型的威力就越大。全流程優化具有複利屬性。其精妙之處在于計算成本時适用的是加法,計算成果時适用的是乘法。

但事實上,順序型流程是沒有複利效果的,連貫型流程才有。前者是指流程随着時間自然展開,前後流程之間的影響很弱,甚至彼此間不産生影響。後者是指前後流程之間聯系緊密,前一個流程進行得如何将直接影響下一個流程的開展。

全流程優化還有一個重點,在于“全”字。但有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多資源做全流程的優化,隻能暫時先優化一部分流程,那該怎麼辦呢?根據策略師時間矩陣,我們應該先優化兩種流程——最容易優化的流程以及最重要的流程。

5.

思維方法5:生态思維

所謂生态思維,是指我們不應僅僅思考某一個體,也要思考其所處的整個生态——其周圍的環境,以及它與環境的關系。

比如,小米生态鍊。小米手機為什麼能把價格壓得比競争對手更低的底氣?如果手機隻是一台手機,商家必須靠它盈利;而小米手機是一個生态入口,商家就有很多額外的盈利點。

比如,遊戲主播可以推介什麼衍生品?可以賣鍵盤、賣零食,賣暖手寶。

作者還重點介紹了三種衍生模型:

(1)淘金模型——在激烈競争中取勝的思維方式。在淘金案例中,絕大部分人将注意力聚焦在黃金上,導緻競争激烈,這讓做牛仔褲生意的李維·斯特勞斯輕松勝出。淘金模型的本質是一個共生模型。你看到其他人的時候,不應隻看到競争者,而要看到生态中的共生可能性。比如,直播者應用淘金模型的兩種方式:為後續進入的商家進行直播賣貨指導培訓、為沒有貨源的達人提供貨源。

(2)森林模型——普通人如何應對強大的對手。森林模型本質是一個生态位模型。生态位思維的核心原理是,當你遭遇強者競争時,除了與其“死拼”,你還可以選擇避開它的(時間、空間、食物等)位置。森林模型與生态位選擇,不是讓你輕輕松松就登上人生巅峰,而是讓你離開那個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成功的泥沼。當然,進化仍然是基調,生态位的選擇并不能替代進化的努力。

(3)池塘模型——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期。池塘模型的本質是平台模型。比如,一位高中數學輔導老師,以較小的成本找人開發了一個App,搭建了一個小型教育平台。他從苦惱如何與其他數學老師競争的普通老師,變成承載其他老師的“池塘”。

6.

思維方法6:系統思維

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經常是分解型的、還原型的,這種理解方式是假設整體等于部分之和。這和我們接受的教育有關,現代教育體系注重分科,而現代科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斷分解。麥肯錫咨詢賴以成名的結構化思維和MECE分析法就是分解的典型。

我們要重新認識因果,跳出線性邏輯,進入更加宏大的系統。在傳統的因果關系中,邏輯是線性的,是有頭有尾的。頭部是因,尾部是果。但在系統中,邏輯是一個圓環,無頭無尾;系統思維中的因果是循環的,模糊的。

對于複雜的因果産生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答案是:改變系統構架。

利用系統思維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1)繪制系統動力圖。哪個因素推動了哪個因素?動力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哪些節點和流向構成了循環?這是個起到無限強化效果的正反饋循環,還是個起到平衡制約作用的負反饋循環?(2)識别那些可以調整的節點和流向。一般來說,涉及人的信念、思維方式和情緒的東西都是可以改變的。,比如犯錯要受到批評是正常操作,但它是可以改變的。而生理性、物理性的規律則不容易被改變,比如疲勞的大腦容易犯錯,老化的機器效率更低等。(3)改變那些可以調整的節點和流向。你應該打破那些制造問題、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循環,而改變關鍵節點和流向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7.

思維方法7:大勢思維

作者将大勢思維稱為“與天地同力”的思維方式。

網易1997年成立;騰訊、京東、新浪1998年成立;阿裡巴巴、攜程1999年成立;百度、搜狐2000年成立。互聯網企業在這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内紮堆成立。而在2010-2012年這個區間内,又出現了小米、美團、今日頭條等企業。為什麼頂級企業不是均勻分散在各個年份成立,而要在特殊的時間區域内紮堆成立?因為這個區域恰好是某個大趨勢的起點。1997-2000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起點;2010-2012年則是移動互聯網的起點。在宏大的趨勢之中,有偉大的企業誕生。

“内在規律”這個詞是趨勢的核心,也是讓趨勢區别于一般預測的關鍵點。趨勢必然造風口,但風口未必是趨勢。比如,餐飲行業曾經出現過兩個風口,在線訂餐(點外賣)、生态餐廳。後者并未成為趨勢。

遺憾的是,人們很容易看懂一些簡單的規律,馬太效應、科技進步、人口變化……但不太容易經過精細的思維加工推出相對複雜的衍生結論。

8.

思維方法8:兵法思維

兵法思維講述的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你該如何規避風險、捕捉機會,掌握主動權,以确保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中實現最優發展。

說起兵法思維,首推《孫子兵法》。絕大多數兵書都是講戰争的具體技術,而《孫子兵法》則是講戰争之“道”。

作者對“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勝可知,而不可為”展開了論述。作為兵法思維的組成部分,這三種思維方式都非常注重風險規避,從三個不同側面講述了如何控制風險。

先勝後戰告訴我們不要莽撞盲目,先算清楚勝敗再行動;緻人而不緻于人讓我們學會高瞻遠矚,不要等到情況變得顯而易見、不可扭轉時再彌補,要見微知著,從一開始就提高警惕,最典型的就是不要受制于人,要時刻掌握主動權;“勝可知,不可為”則告訴我們,要敢于出擊,也更要能夠等待,要搞清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無仗可打的時候要耐得住寂寞。

9.

思維方法9:慢即是快

非線性的投入與産出關系:資源投入與收入水平的關系不是一條直線,而是類似一條增長更慢的S曲線。

對于出身平凡、缺乏資源、沒有背景的人來說,專注,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專注就是你将(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資源等,投至一件事情上,而不要分散到多個地方。

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點,在一個沖進能力的高原區域,并得到金錢上的自由。這是一條對普通人來說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道路。而要确認某個領域是否值得你專注努力,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它最好不要違反大級别的趨勢。

慢即是快,是技術,也是心法。專注努力與漫長命運旅程中的堅韌,是普通人破局的武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