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乾元寺大雄寶殿上的四塊匾
中國曆史上有春秋列國,古印度曆史上也有列國時期,而且與中國的列國差不多同一時代。滿是紛争的年代,有大智慧的人選擇也基本相同,他們遠離世俗,身居山林與世無争。因此,像釋迦牟尼這種帶着弟子們清修的地方就叫做“叢林”,而漢語中叢林一詞也是這麼來的。
乾元寺雖然在蘇州無論規模、名氣,還是曆史年代方面都算不得突出,但占了一點:它位于旺山景區七子山頂,是蘇州海拔最高的十方叢林,而且周邊環境尤其怡人。另外,乾元寺裡的大雄寶殿高大莊嚴,很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主要說說這座外觀三層寶殿上挂的四塊牌匾。
右上第一塊書“悲智雙運”,是贊頌文殊師利菩薩的。曆史上的文珠師利是釋迦牟尼出家後的老師,其地位當然是高居第一。用現在的話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學術權威,桃李滿天下。有一種說法是,文殊菩薩在釋迦牟尼之前早已成佛,他是因為慈悲心而轉世,不計名譽從事教育引導工作的,有點退休大佬當顧問的意味,所以文殊也被稱為“七佛之師”。
右下方是“慈航普渡”,這指的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音菩薩。其實,觀音菩薩與橫三世佛中的阿彌陀佛關系更近,是後者的脅侍。不過他發的願是“聞聲救苦”,這一點對于普通人來說有地氣,而且更“實際”,因此觀音菩薩的人氣自然是無出其右。
在真實曆史上,雖然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的,但其性質應該屬于一種有共同理念的僧團聯合。從觀音菩薩的身份來看,他應該來自兄弟叢林。
左上方牌匾内容是“萬行圓滿”,這是普賢菩薩的頌詞。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右脅侍,與文殊的學術光環不同,普賢屬于行動實踐派作風,他的願是“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因此他也被稱為“十大行願王”。
普賢這個名字是“寶藏佛”授的,寶藏佛還是觀世音菩薩的授名者;另外,橫三世佛中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都是依寶藏佛修成的道。說到這裡,這其中的人際關系想必大家應該有所領會了。
左下方“大願無礙”自然是指地藏王菩薩,所謂大願即:“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論資曆,地藏王菩薩明顯屬于晚輩,因為他是依釋迦牟尼發的此願,但這并不妨礙地藏王憑借聰明和勤奮出類拔萃。佛經上說,按照他修成的境界來說早該成佛了,同樣是出于“慈悲”毅然選擇為衆生工作、奉獻。
從乾元寺大雄寶殿為四大菩薩挂的牌匾上不難看出:釋迦牟尼佛和菩薩們各自的定位雖然不同,但都有同一個核心就是“慈悲”。能夠想象的到,2500年前釋迦牟尼應該就是憑借這一條成為東方聖人之一的。
- 上一篇 鄉村系列故事之(九)——二子
- 下一篇 領導不好,都是員工慣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