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朗讀者》
11月29日,周三,晴
劇照
好電影是需要重複觀看的,比如《西西裡島的女人》《香水》《贖罪》等等,今天有時間,再看了一遍《朗讀者》
尊嚴與愛情 理解與沉默
—————《朗讀者》觀後感
凱特·溫斯萊因主演《泰坦尼克号》而聞名世界。她憑借《朗讀者》中漢娜的出色表演,赢得81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漢娜,一個36歲的普通德國女人。在偶然的機會遇到染病的初中生,15歲的麥克。在雨中,她抱着虛弱的男孩,溫柔地告訴他:“你會好起來的。”美麗孤單的漢娜占據了麥克的心。他們違背常理,卻又合乎情理地結合了。漢娜引導着情窦初開的麥克,讓他盡情體驗性愛的幸福。麥克帶着漢娜踏青、戲水、遊教堂。每天,赤裸着身體,他為她朗讀《奧德賽》,她則躺在他的胸口,随故事人物命運的變化,或哭或笑。愛,就如此的簡單與純淨。他們,從最初的情欲變成了愛情。有抱怨,有要求,有争吵,有歡笑。理解并接受他們的愛情。
他為她朗讀時的鏡頭,是如此唯美而感人。原以為這是一部超脫世俗的愛情篇,老婦少夫類。情節告訴我們的,決不是。漢娜原來是個文盲,她和麥克在一起時,就盡力掩蓋,但她又是如此渴望知識。縱然麥克朗讀她聽不懂的拉丁文,她還是發出由衷的感概:好美!從麥克的朗讀中,她得到了精神上的安甯。朗讀、相擁和性愛的美好卻是如此短暫,二戰的環境讓一切變得混亂不堪。漢娜的離開,為夏季的戀情劃上了句号。她是不想拖累他?不想耽誤麥克的青春年華?
事實上,她對自身文盲身份非常恐懼與厭惡,為維護她的個人尊嚴,隻有選擇離開。離開時的漢娜,并沒有真正懂的她與麥克之間的愛。當她為保護内心的尊嚴,不讓世人知道她是文盲,站在被告席上的她,還是如此簡單地,盡心極力地掩蓋着一切,甚至不惜承認她起草了文書。她對護衛的工作盡忠職守,堅持秩序、責任,而人的生命,300人的生命,在她看來,并不是天平上做決定的砝碼。
“我放了他們,秩序就亂了,怎麼維持正常?”面對法官的提問,她的回答如此坦率。“那麼換了你,你又會怎麼做?”漢娜的反問,令法官無法回答。
麥克在這一刻淚流滿面。分别七年後的麥克,已是法律系的一名優秀學生。他看着被告席上的背影,痛苦、無助和矛盾。他是懂她的。也隻有他是理解她,理解她的行為,理解她的思想。然而,麥克選擇了沉默。他沒有向法庭告之漢娜是文盲這一事實,沒有在導師和同學面前袒露他對漢娜的了解。他是愛她的,聽她順從的回答,讓他心碎。但同時,他不能接受她的行為,任憑300人被活活燒死。她被定義為“納粹”“兇手”“集中營的女看守”。在激情的理解中和冷靜遣責中,麥克最終選擇了沉默。即将與漢娜見面的那一分鐘,麥克轉身離去。畫面上是漢娜茫然的眼神,會是誰來探望自己?
長大的麥克,已有了成熟的世界觀和法律意識。他的沉默與逃避,或許可以解釋為:他尊重漢娜的決定。也可以理解為:他并不想寬恕漢娜,希望與她保持距離。當然,兩種想法是我自己的對話。
在我看來,麥克的沉默,說明他對漢娜的愛情已經消退,隻剩下同情與憐憫。而恰恰相反,漢娜的激情卻在監獄中被點燃。麥克無法忘記漢娜,更無法面對自己的内心。離婚後的他,把女兒送走,一心想為漢娜做些什麼,同時也為自己贖罪。他堅持不斷為漢娜朗讀錄音,并定時寄給漢娜。失去希望的漢娜,按下錄音機的播放按鈕,傳來熟悉又親切的聲音時,她不敢相信,怎麼可能?怎麼可能?立刻關掉,讓自己清晰,終于又顫顫抖抖地按下去。
漢娜,終于被小她21歲的男孩,重新喚起了生命的激情,此刻,她才真正懂得曾經的愛是如此珍貴。麥克在朗讀錄音時,仍是充滿深情的,一如當初。他的聲音,給漢娜無盡的希望與動力,她通過磁帶學會了讀書識字,并能寫簡單的句子。她包含希望給麥克寫信,并懇求他能給她回信。然而,麥克又一次選擇了沉默。他沒有給漢娜最需要的回應。他終究是如此理性,保持沉默,可以讓他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保持沉默,可以避開世俗的偏見。
二十年過去了,漢娜被提前釋放。麥克是她唯一的親人。他們終于可以見面了。我期待,心怦怦亂跳,手腳發冷。會出現怎樣感人的場景?白發蒼蒼的漢娜,對面中年的麥克說:“孩子,你長大了。”麥克把手縮了回來。我終于明白,他們的愛已不在。唯有感歎,唯有感歎。
麥克已為她安排住處與工作,卻與自己毫無關聯。面對激情消退的悲涼與無奈,漢娜難以接受這殘酷的現實。心中有愛有溫情的她,最終選擇了自殺來贖罪。漢娜沒有拯救猶太人,是有罪的,麥克沒有拯救漢娜,更是不可原諒的。在罪的面前,在現實的生活面前,麥克沒有勇氣把他的愛變成真正的寬恕,面對自己曾經的愛,麥克選擇了放手。
朗讀,成了一種象征,成了一種救贖。最終,成了愛的幻影,随漢娜的死而失去價值。尊嚴是本部電影的最終核心。
劇照
感冒還沒完全恢複,宅家看電影,沒去走路,上午去了菜場,買了蝦。下午開始起風,天氣預報明天降溫,記得要添衣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