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張愛玲: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剛剛結婚的時候,婆婆常常勸我早些生孩子,她常說的一句話是:隻愁生,不愁養,隻要生出來,過一年大一歲,反正會長大的。
那時候,我從沒覺得自己做好了當媽媽的準備。
當時我研究生即将畢業,在一家省屬國企實習,我是那一屆實習生中簡曆最漂亮的,也是當時該部門所有在職員工中——除了兩個總工程師之外——學曆背景最好的一個。部長訪談了所有與我合作過項目的同事,他們都對我的工作能力表示了肯定。
但是,當實習結束的時候,我主動詢問部長我是否有機會入職,他卻顯得非常踟蹰,同時還抱怨了一些我聽不懂的事情——關于剛入職不久的女同事懷孕的事情,關于家境很好的女孩子工作不努力的事情......
後來,我回到了學校,與同學們聊起這件事情。他們說,這個領導的意圖很明顯,你隻要向他承諾入職之後N年不生小孩,就可打消他的顧慮。
我恍然大悟,原來部長是擔心女員工的家庭計劃影響工作。
我當天就向部長打電話,寒暄之後,我表明自己兩年之内沒有生小孩的計劃,請部長考慮我入職的事情。當時,他爽朗地笑着,連連稱好,并當即表示,下周就安排人力部的同事去我們學校開招聘會......于是,我就這樣順利入職了這家企業。
關于幾年之内不生小孩,這個問題不隻是領導關心,我自己也是考慮過的。我設想過很多種不一樣的人生狀态,其中沒有哪一種是拖兒帶女。或許,我還沒有成熟到認為自己有足夠強的能力去養孩子。
我并不贊同婆婆“隻愁生,不愁養”的言論。我認為,生孩子容易,養孩子更難。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不僅僅是賦予其生命。
張愛玲說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既然我無法安放自己的“忙碌和恐慌”,那就更不能生個孩子出來讓自己更加“忙碌和恐慌”,何況,他還會無辜地繼承我的“忙碌和恐慌”。
我之所以對部長說,“兩”年之内不生孩子,是因為我希望用“兩”年的時間,盡量緩解自己的忙碌和恐慌。我希望用“兩”年的時間,積累工作經驗并提高工作技能,在團隊中站穩腳跟,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用“兩”年的時間,拿下中級職稱,考上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
我其實并不确定,當我擁有了這些東西之後,“忙碌和恐慌”是否會降低,但是,我願意試試。
幸運的是,我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拿下中級職稱,考上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而且在入職當年的年終彙報競賽中獲得了青年組一等獎,并且在四十天的時間内參與完成了三個投标項目,這在當時來說不得不算令人驚歎的成績!
“兩”年之約越來越近,但我越發不想生孩子。我難以招架工作的“忙碌”,更沒有勇氣面對“為人父母”的“恐慌”。
然而,神奇的是,盡管我們做了防護措施,孩子們卻奇迹般地來了。
我的概念中隻有“避孕”,沒有“堕胎”,尤其當我知道兩個孩子是一起來的,而且爸媽和婆婆都表示會竭盡全力幫助我養育孩子,我當時幾乎是以一種舍生取義般的勇氣決定生下他們。
其實,我原本以為懷孕并不影響工作,隻有産假才會影響工作。但意外的是,我的孕期極其艱難,屢次遭遇先兆流産,住院,被要求長期卧床,那段時間,我幾乎失去了自我。部長破例給我整個孕期放假,這更讓我感到不安。
說實話,那段時間,我對腹中的孩子懷着一種怨恨,恨他們打破了我原有的生活,将我的人生導向了不可控的未知當中。
就這樣,我不知不覺地當了媽媽,然後面對孩子的時候顯得極為不知所措......
最近,接觸精神分析流派的知識,了解到克萊茵的客體關系理論,關于早期母嬰關系對孩子一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我開始不斷反思自己那些年的“不善良”......
抱歉,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 上一篇 半夜醒了
- 下一篇 止一讀《列甯選集》: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