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好嗎?是不是也在内疚和自責中自我折磨?

前文說到了“場”的概念,就是環境場。想讓新的經驗變成習慣,最好給自己設計一個場,在這個場裡,你隻做固定的事情。

比如工作的場裡,隻工作,學習的場裡,隻學習。雖然有時學習與工作,隻有一個網頁的差距。

改變自然發生

這是很刻意的練習,那如何讓改變自然而然地發生呢?

之前有句話很流行: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

很有可能是,沒有覺知,無意識重複某種痛苦的輪回。你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在某件事情上不斷陷入到同樣的格局裡?

很多事情隻是理性的騎象人知道,但大象并不想改變,沒有觸動大象,以至于始終原地踏步。

有話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是要打動對方的情緒,也就是觸動情感。

陳海賢老師說,當他做咨詢時,來訪者對他說:“道理我都懂。”他心裡就會咯噔,壞了,這咨詢沒用。

因為當他說“道理我都懂”時,他其實在說:“你說的道理我不想聽。”他已經把道理放到了很遠的,跟他無關的位置上了。因為沒有觸動他的大象。

觸動大象

那怎麼才能觸動大象,激發内心深處的情感呢?

...

先舉反面的例子,我們習慣用施加壓力的方式,讓對方達到我們的預期。比如媽媽催促穿秋褲;老師批評學生,讓他聽話;公司用末位淘汰制讓員工努力。

每當想改變時,我會分裂出兩個自我,上進的自我總責備那個堕落的自我;堕落的自我,無地自容,覺得一無是處。然後就有了内疚和焦慮。

本以為内疚和焦慮可以幫助改變,畢竟:要想成功,就要對自己狠一點。但我經常是,一邊内疚焦慮,一邊拖延着,不想改變。為什麼呢?

比如想改變一個人吸煙,那你要做的可能就不是讓他焦慮,因為吸煙就是他應對焦慮的方式。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的問題,剛好是當事人應對焦慮的解決方案。

身邊很多家人不喜歡我看小說,于是施加壓力,壓力越大,我越容易沉浸其中。因為這是我應對壓力的方式,就是看小說,如果沒有了這個方式,可能會有更糟糕的方式,比如胃痛。

焦慮、恐懼、内疚的情緒,會讓大象原地打轉,更糟糕的是,内疚和自責會降低你的自尊和自我成就感,讓你更加覺得自己是廢物、一事無成、破罐子破摔。

同時要知道,那個被你責備的自己,正是要承擔改變責任的自己。如果自己把自己罵的士氣低落了,那哪裡來到力量和勇氣去改變呢?——陳海賢。

那你可能會說,身邊明明有人高标準嚴要求,就取得了好成績,他是怎麼維持的呢?

根本原因

陳海賢老師,接下來講了他的老師的故事,他最初學心理咨詢,經常被老師批評,這裡做不好,那裡做不好。他情緒低落,既有對自己做不好的愧疚,也有對老師不近人情的不滿。

直到老師,講了她自己的故事,她最初做咨詢時,拿了一個不容易做的個案,給她的老師米紐慶做督導。米紐慶讓其他同學提意見,歐美同學們都說很好,很不錯。

...

大家說完後。米紐慶說:“她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你們說她做的不錯,其實在說,她隻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了。”

之所以這樣說,不停地批評你,挑戰你,是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那一瞬間,陳海賢老師心裡的大象被觸動了,理解了老師的用意。

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從“我覺得你不好、做的不對”轉變成“我覺得你能做得更好,我相信你,期待你”。

這是一種很棒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你可以感覺到愛和被滋養的感覺。

所以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對自己嚴要求,而是在高要求背後,你對自己是厭惡、否定,還是愛與期待。隻有後者才能觸動大象改變。

愛與期待

最後,陳海賢老師講了一個個案,主角化名歐陽。大公司,有很多優秀同事,身處同輩壓力中,經常對自己說:“你還要混到什麼時候!不要再這樣下去了,别再堕落了!”

咨詢中一直處于“道理我都懂”的狀态。直到老師問她:從哪學來的對競争的焦慮?

她想起了童年,三個同齡孩子,和三個暗中較勁、好勝心強的媽媽。每周六她們三個學鋼琴,媽媽們在品頭論足。

然後歐陽就很害怕彈鋼琴,覺得她們三個媽媽是坐鎮指揮的将軍,歐陽三個是戰戰兢兢、奮力殺敵的小兵。

當歐陽意識到這一點,心裡多了一個東西:對自己的愛和憐憫。因為這是媽媽的需要,不是她的需要。

你對自己好嗎?是不是也在内疚和自責中自我折磨?也許你應該考慮一下卸甲歸田,嘗試與身處負面情緒中的自己和解。

你需要讓你的大象,感知到愛與期待,這是一個人的生命力。生命因此得到滋養,沒有這些,你會消極、封閉、枯萎。

期待你成為最好的自己。謝謝你的欣賞,希望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别人,這個世界很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