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 | 周賢:從孤島到群島: 一個有活力的教育生态是如何形成的

從支持教育創新創業團隊的加速器,到聯結更多Edupreneur的「群島大學」,“群島”始終在做的都是聯結教育創變者、助力其成長、共同推動教育3.0。

從孤島到群島:一個有活力的教育生态是如何形成的By:  周  賢

群島最初是一個支持教育創新和創業者的加速器,由澳門同濟慈善會和Aha社會創新學院在2015年共同發起和成立。

...

我們每年會甄選20家左右的初創期或成長期的創業團隊,為這些優秀的創業者們提供共同學習和持續支持的環境,幫助這些新生力量獲得從教育理念到産品設計,從組織形态到網絡聯結的各方面的加速成長。這樣的創業團隊,都叫做「小島」。目前群島已經支持了近80家創業小島,組成覆蓋全國的群島教育創新網絡。

...

群島有一句很著名的slogan,叫做 “最開始我們都是小島,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創業者或者創新者,最開始沒有人才、沒有資源、沒有經驗、沒有品牌、沒有資本… 所以呢,看起來小小的;同時,正因為我們做着 “探索未來” 的事,走着 “少有人走的路”,所以看起來也并不被舊大陸所兼容,往往處在創新的前沿;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島嶼。

我們都知道,創新和創業是非常艱難的。

在商業社會,平均創業成功率隻有3%;在中國,一個創業公司的平均壽命隻有1.5年。再美好的理想,再堅決的信心,在萌芽的時候,總是最脆弱的。所以,在這個時期,給予從資金、到資源,從學習到人脈等方方面面的幫助和支持,往往也會帶來最關鍵的效果。

這也是無論在商業領域,還是社會領域,近些年來都出現了很多加速器、孵化器的原因。很多也會為創業團隊提供從産品到籌資,從管理到市場等各種學習資源,同時也會提供創業資金或者社會網絡。

...

但是,群島接下來還有一句slogan,在我看來更為重要。而這句話,恰恰也是群島之所以成為群島的原因。

 “當小島們聯結成群島,就是一片教育新大陸” 

...

5年前,我們團隊在北歐旅行兼走訪。一路走來,斯堪的納維亞群島的景色和人文一直成為大家讨論的主題。

北大西洋沿岸,本是嚴寒靜寂之地;但是,無數的島嶼和彼此的聯接,卻使該地的人文和地貌重煥一新。這些島嶼每個看似不大,但是都能夠有各自的定位,自力更生;同時,他們互相合作,互相交換彼此的需要;形成了大片的繁榮海域。而促成這些島嶼繁榮和聯接的,是無數的橋梁和隧道,通達各處的完備基礎設施;是同一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以及島民之間人與人的交流和信任。

這些内容,構成了一套聯結體系。不僅僅讓每個小島有力生長,更讓這片海域生機勃勃。反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域,将會讓每一個小島四通八達,更有資源和力量;甚至,還會促生更多的小島出現,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當時我們就想,如果每一個教育創業的小島,都可以堅定的紮根下去,并且彼此連接共同探索;那麼整片教育的海域不就變得更有力量? 

這就是我們當時發起群島的緣起。

在我看來,緻力于推動教育變革的群島,真正的價值是在 “島群”: 

我們加速的不僅僅是個體的小島, 還是整個島群的成長。而唯其如此,也才能帶來教育的改變。這幾年來,我們也是這麼做的:“ 學會合作、發生聯結、共創出一個價值和行動的共同體” ,是從頭到尾貫穿群島的重要動作。

這裡有這麼一張圖:

...

這些教育創業團隊們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碰撞和聚合:有的在一起聯合開發産品,有的互相走訪團隊,有的在一起開研讨小會….

一個有心的小島,來自武漢的圓子老師,主動承擔了記錄每一次碰撞的任務,并把這些線條畫出來。于是乎,就成為這樣密密麻麻幾乎再也沒辦法添加的海圖。我們計算了一下,光17屆的小島,平均深度的聯結時間為4天一次,在線的讨論和交互就更是無法計入。

有意思的是,一些商業領域的加速器來和我交流的時候,他們注重的卻恰恰相反:大部分人都會問:“到底哪一個團隊值得投?哪一個團隊最有潛力?哪一個團隊的流量能夠迅速上去? …...”  

這樣的獨角獸文化,與我們的群島文化,顯然是兩個概念。 

...

然而,真誠的合作與深度聯結,并不是隻要站在一起就天然能夠發生。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為了慶祝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 《Science 》創刊125周年,Science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以提醒全人類,在接下來的100年裡,我們應該關注和探索的前沿科學研究方向。

...

排在第一位的問題是:“ 宇宙是如何構成的?”  

而排在第16個的重大問題,就是:“人類合作行為如何發展?” 

翻譯一下:作為地球最高食物鍊條的人類,為什麼我們的協作行為總是如此困難?

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你們覺得合作難嗎?

我們來看看人們對合作的誤解。

簡單的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深入的交互。自然不是合作。

那麼,經常在一起互相幫助,是不是合作呢?

這是我在非洲坦桑尼亞旅行時拍的照片。浩浩蕩蕩的東非稀樹草原上,到處都是動物們的身影,其中最形影不離的就是這兩位食草好基友:角馬和斑馬。

...

混亂的大遷徙也好,安定的日子也罷,這兩種動物天天在一起成群結隊的吃草、喝水、排隊行走、互相呆望 ……  幾乎從不分離。為什麼呢?我們也很是好奇。

詢問一番後,據說有兩種原因:

原因一:角馬和斑馬雖然都是食草動物,但是消化系統不太一樣。角馬的消化系統精緻,隻能吃那些最細嫩的上端青草;而斑馬适應能力好,消化系統更強健,對付粗粝的草葉、樹葉、甚至灌木都沒有問題。所以,往往是角馬吃第一遍 “精料”,斑馬還能在原地繼續掃蕩一遍剩下的 “粗糧”;配合默契,互有補充

還有一個原因是:斑馬視力好,聽覺靈敏,隻要周圍環境稍有風吹草動,有潛在危險時,它就及時報警,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角馬的強項則是嗅覺非常特殊,能嗅出60公裡範圍内哪裡在下雨或者有水潭,是尋找水源的能手。正因如此,在艱苦卓絕、食物不足、充滿危險的大遷徙過程中,角馬與斑馬各有所長,團結合作,彼此幫扶着走過每一個旱季。

這是大自然裡随處可見的“合作”,令人驚歎。然而,一個新的問題冒了出來:“ 動物之間都可以合作無間,為什麼人類社會的 ‘在一起工作’  卻那麼困難呢?” 

...

無論合作也好,協作也好,目的都是讓不同的人(動物),通過在一起工作的方式,讓那些靠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或提供更好的答案。然而問題與問題之間,存在着根本性質的不同。

這張圖來自著名學者Dave Snowden的複雜性戰略思考框架。用于輔助我們認知不同的問題類型并進行決策。

...

簡單來說,這個框架将問題域進行劃分,把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問題歸類為五種,分别是簡單,繁雜,複雜,混亂以及失序。不同領域的問題,應當采取不同的解決策略。

( 有意思的是,Cynefin沒有直接的英語翻譯。它的發音就是kv-ni-fen,可以被粗略地翻譯為“生态” 或者“栖息地”,正好呼應了我們今天這個論壇讨論的主題。正如藝術家KyffinWilliams所解釋的那樣,「 cynefin 描述了一種關系:你的出生地和你的成長經曆,你生活的環境以及你自然适應的環境。」(辛克萊1998))

簡單問題大家都是知道的:“我們知道問題,也知道答案,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好”。但是 Complicated 和 Complex 這兩類問題,區别在哪裡呢?這兩個單詞,在我們的高中英語手冊裡,都是“複雜” 的意思嘛。

我來打個簡單的比喻:

如果我們把一個高級的機械表拆解開來,可能有幾百種零件 —— 看起來“很複雜”,但是在專家有經驗的指導之下,哪怕再困難,完全有可能将之一模一樣拼裝回去。這就是Complicated類型的問題,比較「繁雜」。

但是,如果我們把一個人體拆解開來,那就很難裝回去了。複雜問題所呼應的情境更像一個有機的、動态的、因果不确定的過程,不可能通過簡單分拆或機械匹配來回答。對于這樣的問題,沒有人有标準答案,甚至都無法借鑒任何專家的最佳方案,需要我們自己摸索前進,才能在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答案。這樣的問題類型,叫做Complex,真正的「複雜」。

顯而易見,教育絕對不是一個簡單問題,甚至也不是繁雜問題;教育是一個複雜問題,甚至混序問題。

創新和創業,确實千頭萬緒,事情很多;但它依然不是一個繁雜問題,必然也是一個複雜問題。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問題的本質,就會發現:那些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那些專家先行的指導支持,那些把最佳方案到處分發希望人們一招一式一摸一樣的效仿….. 無論為此花費了多大的心血,支出了多少的成本,喊了多大聲的口号...... 在教育創新領域,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效的。

如果把Cynefin 框架遷移到人與人的合作行為,就很容易理解:為何合作和聯結是那麼的不容易。

角馬和斑馬的合作,是在簡單問題上的合作:彼此發揮明顯可見的優勢,按照标準流程做好自己那份就可以了。

在繁雜問題上的合作,可能一個有經驗的專家,或者有經驗的領導人,他來安排和配對,設計和管理,也許就比較有效。

但是對于像教育和創業這樣的領域而言,其有效的合作行為需要具備真正的自主意識,掌握有效的聯結能力,并在不斷的交互中加深彼此的共識,才能形成高效的合作關系,共同探索那些關鍵的複雜問題。

除了要解決的那類問題的性質,我們還可以看看時代的變化。

...

這幾年,有一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家的語言中,這個詞就是:VUCA。其實,這個單詞來自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

— Volatile (易變的) ,Uncertain(不确定的), Complex (錯綜複雜的),Ambiguous (模糊不清的)。 

VUCA的概念最早是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引用來描述冷戰結束後的越發不穩定的、不确定的、複雜、模棱兩可和多邊的世界。随後,“VUCA” 被越來越多的用來描述已成為 “新常态” 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和社會環境。我有個朋友将之音譯成“霧卡”,我覺得翻譯得特别棒:因為恰恰就是這個單詞所說明的時代特征:「霧蒙蒙的,到處都卡」。

...

那麼對于處在這個時代的、希望在極其複雜的教育領域裡,進行創新和創業的小島們來說,就是三重霧卡了。創業本身就像走在一條鋼絲線上,承擔着巨大的壓力;同時,教育問題錯綜複雜,屬于強耦合難突破的領域;而這個時代又是一片霧卡。

三重VUCA之下,每一個有理想的教育創業者,可真的不容易。

我們都會說,做真的教育,會很慢,确實很慢;還有人說,做真的教育,會很小。如果要按照所謂的傳統範式,用戶數量,員工數量,年收入,甚至辦公室大小等等,這些創業組織目前是真的不大。

但是,慢和小,并不代表沒有力量,更不能說明,沒有影響。因為無數個小在一起,也可以發揮大的力量。

但是,是不是無數個小站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能夠發揮大的力量了呢?

恐怕也不是。

...

我的同事顧遠在談到中國的社會問題如此廣泛如此迫切時,曾經引用過一句著名的話:“小即是美,而大是必須的” ;我要在這個說法上加上幾個字,「 “小即是美”,而 “聯成大” 是必須的,是可能的,同時也是需要每一個有志于此的個體,去持續學習和反複實踐的」。

越是VUCA時代,越不可能有“簡單問題的合作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小島與小島之間,小島與更多的夥伴之間,形成聯結,充滿活力,産生力量和影響力。那需要每個小島都具備真正的自主聯結能力。而不僅僅是關注自身單向度的發展。

...

...

群島還有一個别稱,叫做 “永不畢業的教育者大學”。接下來,我來介紹群島幾條基本的運作原則之一。

1)在群島,每一次學習都是深度協作的練習

群島裡有各種各樣的學習模塊,除了内容本身之外,其學習方式都可以稱之為深度協作的練習。

小島們在一起做過電台去提煉和傳播團隊管理的經驗,一起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成帆布包在陌生城市裡銷售,一起結成不同的開發小組迅速産出新的産品…. 有時10人,有時5人,有時又會不斷穿插進行。而每一屆小島加速學習完成的畢業作品,就是一年一度、中國僅有的Unconference形式的群島大會。

2019的群島大會,是由分布在全國19個城市的30位教育創業者(小島),在自己的創業工作和家庭照顧之外,利用70天的業餘時間,遠程在線協作完成了一個别具一格的創新大會。這樣漂亮的畢業作品,看起來似乎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籌備完成了;而事實上,前面的幾乎長達一年的各種不斷嘗試碰撞、交互與合作過程,則是冰山下的堅實基底,不為人們所看見卻真實的逐步構建而成。(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這一篇《群島大會的背後是什麼?》

這幾張照片,來自群島一次台灣集體遊學走訪活動。

...

一說到走訪或者遊學活動,可能我們腦海中第一個蹦出來的詞就是:“組織方” —— 往往這樣的活動中,會有一個組織方,事先設定好所有的走訪路線,為參與者們安排好食宿,并帶領大家按照既定的路線一路走完。

但是,在群島的遊學中,是沒有“組織方” 的。

小島們自己協作,與台灣各家教育機構進行事先的聯系,設計好幾條不同的路線;大家各自結對,拼好各自的住宿地點;遊學時,有的人對教師培養感興趣,就會走國立師範學院的路線;有的人對設計産品感興趣,就會去台灣的d-school設計學校這條線路;有的人對小微學校感興趣,還會有另外一條路線......

每天大家清晨各自出發,晚上再找到一個共同的地點進行當天的經驗複盤和信息分享,然後再根據真實情況和需求去自主調整第二天的路線….

2) 在群島,教育和創業是融合貫通的實踐

群島推動的共同願景是教育3.0的發生。

...

在教育3.0 中,學習者自己就是學習網絡的連接者、學習内容的創造者、學習體系的建構者。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創造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和獨特的學習節拍;同時,又通過自己的智能、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和創造,來豐富和擴展他所在的學習社群。

那麼,同樣的理念,是不是也發生在我們作為教育創業團隊的日常工作方式、團隊管理、和網絡構建中?

如果一個教育團隊,号稱他們的教育服務能夠幫助孩子們自主的學習、自由的學習、充分鼓勵想象力和創造力;結果到團隊内部一看,仍然是威權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工作方式,自上而下的管控形态…. 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他們能夠提供自稱的“以人為本”的教育。

所以,在群島裡,我們共同學習 “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過程中敏捷和精益的産品開發方法”,一起實踐 “如何構建自組織和青色進化理念為宗旨的适合時代的組織結構”,同時,還會嘗試“跨組織協作快速聯結成網絡的運作能力”。

...

在群島中所有的學習方向和内容,所有教育創業所需要的方法論,所有模塊背後指向的價值觀和共識,都是一體的。暨:

“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能力,

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

在協作産品開發中、

在青色的進化組織裡、

在持續交互的跨組織網絡中,

創造自己獨特的體系和節拍;

同時,又通過自己的智能和産出,豐富和擴展了社群和組織本身。”

...

3)在群島,“空” 是很重要的價值,更是一種态度

這張圖片,呈現的是一個空的狀态。

可能很多人不太習慣“空”,我們總希望一下子就做得豐富、豐滿、完整、無缺。

在我此前聽過的教育評估分享裡,來自深圳佰仕佳小學的熊校長的一段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在設計教學評估體系時,校方會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這個設計和評估過程。可能有些人會說,他們(這些家長)并不是專家,教學評估是非常專業的,他們能做得好嗎?

熊校長說: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另外,教學評估體系不用那麼完美,模糊一點,留白一點,評估體系本身就是逐漸調整和生長的過程。(大意)

我非常同意他的這個看法。

很多時候,空着、留白、模糊… 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價值,更是一種态度。

有一個小夥伴想構建一個教育者的自主學習社群,于是找了一個他覺得特别好的社群群規,發給我看。好家夥,果然是面面俱到。

...

我隻問了他幾個問題:

— 這個看似面面俱到的群規,跟你有什麼關系?

— 裡面涉及到的每條規定,是否會真實的發生在你将要創建的社群中?是否又是你那個社群裡,最合适的解決方案?

— 如果一個教育者,想加入這個主張自主學習的社群,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迎面就是這樣密密麻麻的規則;你覺得 Ta 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

當然,“空” 并不意味着什麼都不做,就白白的等着。

在群島,任何一個模塊的設計,都會有一個簡單的動作規則:

...

初始設定 / 稍後修複 / 即興湧現 / 持續叠代

— 隻做最簡單最核心的初始設定;

— 有問題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稍後修複的就稍後修複,而不需要面面俱到事無巨細;

— 随時關注真實的發生過程,在即興湧現的各種需求和張力中,找到改進的機會;

— 當然,把改進本身變成一個持續叠代的習慣和過程。

...

分享到這裡,其實我們走過的僅僅是從孤島到群島的過程。

就像我前面所說,群島作為一所永不畢業的教育者大學,推動的不僅僅是每個小島的成長,我們推動的也是一個島群、一片海域、一個共同體的誕生。

我們相信,如果每一個小島都真正掌握了聯結的能力,并在Ta的周圍環境裡再次形成屬于他的島群,那麼教育變革的這片新大陸,必然會産生。 

...

教育創新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我們希望通過記錄并分享教育創新者在通往教育3.0過程中的觀察、實踐和思考,讓讀者從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思維的碰撞和實踐的啟發。

在群島,我們共創學習之道

在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