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唐雎不辱使命》的人物分析
題目:
跪求《唐雎不辱使命》的人物分析
要從文章來分析,有原句,要多一點,要秦王、安陵君、唐雎三個人的要詳細
解答:
(一)導入:
大約在戰國末期的最後十年間,秦國的兼併與其他六國的反兼併的矛盾空前尖銳.當時,一些國家屈服於秦的威勢,表現軟弱,「割地賂秦」,以犧牲國土爲代價換取暫時的和平.但也有不少國家,敢於起來抗爭,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我們語文課本上有篇課文,就記述了當時一個附庸小國安陵,識破了秦王名義上要求「易地」,實際上是妄圖吞併的陰謀,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出使到秦國去的使臣唐雎,不畏強暴,同秦王針鋒相對地進行面對面的鬥爭,最後「挺劍而起」,要與秦王以死相拼,終於挫敗了秦王,取得了這一外交鬥爭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
(二)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全書按國別編輯,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策,共33篇,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輯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了謀臣策士的策略權謀、言論舉止,反映了戰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極其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尖銳的社會鬥爭.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羣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爲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命名爲《戰國策》.
(三)本課重點、難點文言知識梳理:
1. 一詞多義:
2. 詞類活用:
(1)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脫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著)
(2)天下縞素(縞素:名詞活用作動詞.穿喪服)
(3)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伏、流:均爲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4)且秦滅韓亡魏(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滅亡)
(5)請廣於君(廣: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擴大、補充)
(6)輕寡人與(輕: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輕視、看不起)
3. 古今異義:
(1)唐雎不辱使命(使命:古義指出使的任務;今義指重大的任務)
(2)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寡人:古義指古代君主的謙稱;今義指孤獨無助的人)
(3)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古代爲兩個詞,「雖」即雖然,「然」,即這樣、如此;今作轉折連詞,常與「但是」配套使用)
(4)非若是也(是:古義指這樣、如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5)休祲降於天(休:古義指吉祥;今義常用爲休息)
(6)願終守之,弗敢易(願:古義指希望;今義爲願望)
(四)探究學習:
1. 分析人物形象:
唐雎是一個有膽有識的謀臣.文中雖然只有他的兩段話,卻不難看出他對秦王的陰險狡詐是有認識的,如何應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他不爲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爲他的威脅所屈,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當秦王以「輕寡人」相責難時,他立即堅決予以駁斥:「否,非若是也.」不僅如此,爲了掌握鬥爭的主動權,他有意激怒秦王,以「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進一步揭穿秦王的騙局,表達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當秦王惱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相威脅時,他毫不驚慌,而是以非凡的機鋒轉問秦王是否聽說過「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話點出「士之怒」這個要害,然後慷慨陳辭,歷數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以「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歌頌他們的壯舉,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對方.待到最後說出「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並且「挺劍而起」時,秦王就只剩下「長跪而謝之」一條退路了.這一場鬥爭,表現了唐雎的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驕橫狂暴和陰險狡詐的形象也被刻畫得很鮮明.他開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時,就用了發號施令的口氣,所謂「其許寡人」,就是一定要服從他,不得違抗,實際上是把一個明顯的騙局強加於人,表現出十足的驕橫.在會見唐雎時,劈頭就是嚴厲的質問,而且不容對方分說,就立即炫耀起自己「滅韓亡魏」的武功來,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來吞併安陵的意思,但由於還想兜售「易地」的騙局,又虛情假意地稱安陵君爲「長者」,用「不錯意」來麻痺對方,顯得極其狡詐.這樣軟硬兼施之後,又進一步向唐雎施加壓力,以所謂「逆寡人」「輕寡人」大興問罪之辭.短短的幾句話,其盛氣凌人之態觸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強硬立場後,他不顧剛剛說過的好話,立即進行戰爭恫嚇.但他錯誤地估計了這個小國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當唐雎反過來問他什麼是「布衣之怒」時,他還說什麼「免冠徒跣,以頭搶地」,依然是一副驕態.直到最後唐雎「挺劍而起」,他才氣焰頓減,「色撓」,「長跪而謝之」,並極力稱頌唐雎的膽識.
唐雎的性格:從容鎮定、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貪得無厭、外強中乾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
2. 寫作特色: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幹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其次,是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爲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徵,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脣槍舌劍的鬥爭,爲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著來寫兩個人物.秦王和唐雎一會面就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秦王是大國君主,盛氣凌人,又是質問,又是威脅,卻偏又擺出一副關心弱小之邦的虛僞面孔,力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卻是從容鎮定,據理力爭,你有強權,我有正義,處在矮簷下,偏偏不低頭,絲毫不爲秦王的威脅所屈.
再看本文中襯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爲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勝之.但反回來說,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爲表里,相輔相成.
3. 唐雎能夠不辱使命與他善辯的語言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唐雎的說話技巧:
一是「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是詐騙.當遭到安陵君拒絕後,「秦王不悅」,於是當著唐雎的面露出威脅之意,並盛氣凌人地責備安陵君「輕寡人」.對此,唐雎先用屈從的口吻說;「否,非若是也.」這一回答,既緩和了秦王以強凌弱的氣勢,使會談能夠繼續下去;又強調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後從容地說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爲「受地於先王而守之」,並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願.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節」,一個「守」字,含義豐富:既說明願忠於先王的遺業,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寧「守」不「易」,這是一種崇仰先王,不爲利誘的明顯反映;又表明安陵國並無擴張之意,倒有禦敵之心,這不僅婉言拒絕了秦王的易地要求,還暗暗告誡秦王不要輕舉妄動.「守」是一種堅持正義,不畏強暴的具體表現,顯示出安陵國土的神聖不可侵犯.「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一反語,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國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願意易地.因爲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搶」的同義語.可見,「守」是不畏強暴、堅守國土的具體表現.由於唐雎堅持原則,言之有「節」,從「道義」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義,觸犯了他的尊嚴,難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秦王見詐騙不行,便用「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所謂「天子之怒」進行威嚇.唐雎正氣凜然,針鋒相對,用「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進行回擊.在這場圍繞天子與布衣之「怒」的交鋒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動而變爲主動.當秦王以「亦……耳」的口吻鄙視「布衣之怒」時,唐雎立即駁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視「士之怒」.接著用語勢強烈的排比句,列舉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史實,對「士之怒」加以渲染說明.這三個史實,猶如鋥亮鋒利的匕首,直刺貪生怕死的秦王心窩.又好似撼天動地的警鐘,警告秦王必須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自蹈死地.但是,這些有根有據的「士之怒」,畢竟是歷史上的事,已經過去了,它對秦王雖有所觸動(威脅),但還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於是,唐雎又逼進一步:「此三子者」,「與臣而將四矣」.這是暗示他將效法三人,刺殺秦王.這樣就把血淋淋的史實,變成對秦王的直接威脅,迫使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危急處境.
三是「巧」在以行證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戰,不輔以武攻,秦王勢必會存僥倖心理,絕不會輕易折服.以行證言,就能使「言」更富於懾敵的威力.唐雎輔以「挺劍而起」這一義無反顧的行動,來證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實在性和尖銳性,這就從根本上徹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長跪而謝之」.
(五)拓展積累:
1. 戰國策人物故事: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跡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爲人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爲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蓆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爲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爲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爲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爲您打掃屋子,鋪蓆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爲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之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爲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2. 戰國策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刺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
返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叄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爲君復鑿二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爲不信,吾爲子先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爲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己,以爲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不遺餘力、不翼而飛、側目而視、高枕無憂、汗馬功勞、畫蛇添足、揮汗成雨
《唐雎不辱使命》用人物對話生動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從寫作上也體現了《戰國策》汪洋恣肆的寫作特點.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