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楊家將都有誰?結局都是怎樣的?

題目:

歷史上的楊家將都有誰?結局都是怎樣的?

解答:

  看法:戲劇上的楊家將故事基本上是按照歷史事實演義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歷史.
  正式歷史記載著楊業、佘太君、楊延昭、楊文廣事跡.民間流行的傳說故事則更多.
  楊、佘兩家都是將門豪族,歷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將,他們兩家又是世家.他們所生活的年代,正處在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爲了保家衛國,兩家世代都是習武的,一個形成「楊家將」,一個形成「佘家軍」(按佘實姓折,當時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衛國干城.
  楊業,并州太原人.據山西代縣楊忠武詞保存的《楊氏族譜》記載,楊業是漢太尉楊震少子楊奉後代.「父信,爲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爲將,用命亦猶用鷹犬逐雉兔耳.」(《宋史》)楊業20多歲到太原,受到北漢重用,任保衛指揮使、建雄節度使,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國人號爲 「無敵」.皇帝賜姓劉,名繼業,又升任爲侍衛新軍都虞侯 (五代時高級軍官).這時趙匡胤正圖統一全國,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歸宋.開始,劉不聽,卻依靠契丹支援與趙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趙匡胤屢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趙光義 (原名趙匡義)即位後,劉繼元終因國力不支,於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與趙光義作戰中,楊業屢建軍功,此時仍然堅守城南苦戰.趙光義久聞楊業是員勇將,便命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楊業「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宋太宗當即予以嘉獎,恢復姓楊,名業,不久任命楊業爲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楊業 "老於邊事,洞曉敵情",任命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擔負防禦契丹的重任,並給予豐厚的賞賜.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國大軍攻雁門,楊業命部將董思源等堵截峽口南口,自己則率幾百名騎兵從小道繞到雁門關峽口北口向南猛攻,殺死遼軍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楊業聲威大震,"契丹威之,望見業旌旗即別去.不久,楊業升任雲州 (今大同)節度使,仍判鄭州、代州.這引起了山西主將潘美的妒嫉,上書皇帝毀謗楊業,但太宗沒有輕信,反而把書封好交給楊業,以示信任.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契丹三萬騎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敗.東路攻高陽,被崔彥進打敗.中路襲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宋軍殺死遼兵三千人,俘一萬多人,取得全勝.雍熙三年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詔分三路北伐,東路曹彬、崔彥迸率主力玫幽州,中路田重迸部直趨飛狐.西路軍以忠武節度使潘美爲雲應路行營都部署 (地方高級軍官),命楊業副之,以蔚州刺史王侁爲軍器庫使,監軍,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師次桑乾河.出師初期,戰鬥頗爲順利,尤其是西路軍楊業,在雁廣北口首戰告捷,乘勝攻占寰、朔二州,隨後又攻克雲、應二州.五月初,東路曹彬部被遼軍打敗,被迫撒兵.於是遼軍集中兵力壓向西路潘、楊部,楊業退回代州,遼軍占領寰州 (即今朔縣),這時宋中央政府命令潘、楊率軍護送代北四川居民內遷.但在敵人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要完成這個任務是相當艱巨的.楊業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衆先出城,同時派騎兵接應,強弩千人守住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以保證三州民衆撤走.監軍王侁在潘美的支持下,有意陷楊業於困境,不同意楊業的意見,並諷刺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要楊業率兵出雁門向北進攻.劉文裕也從旁一唱一和,贊成王侁意見,楊業當即說道:「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侁進一步挑釁地說:「君侯素號無敵,今先敵追撓不戰,得非有它志乎?」逼楊出戰.楊業非常氣憤地說:「我不是怕死,我是考慮如何完成任務.既然你們這樣責問我,我只好出戰,這樣必定失敗.我是太原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臨出發時,楊業指著陳家谷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步兵強弩,我轉戰到這裡,你們就出兵夾擊救之,不然,我們將全軍覆沒.」七月八日夜,楊業率軍出石碣路上,第二天早晨到達朔州東部,與遼將耶律斜軫相遇,雙方激戰,楊業部被圍.後突圍退到狼牙村時,被遼兵趕上,又打了一場惡戰.黃昏時,楊業突出重圍,來到陳家谷口.潘、王在當天於陳家谷口布陣,從早晨到中午,使人登高望之,王侁以爲遼兵定被楊業打敗,欲爭其功,即領兵離開谷口進軍,潘美不能制止,沿交河西南行10公里,打算領兵搶攻.可是不久即得到楊業戰敗的消息,便慌忙撤兵逃走.楊業退到陳家谷口,一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士兵所剩無幾.楊業仍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迸,遂爲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也戰死.楊業嘆息日:「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爲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楊業死訊傳來,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詔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對楊業作了很高評價:「執干戈而衛社稜,聞繁鼓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誡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羣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對楊業的評價是很公正的.詔書還決定把王侁、劉文裕除名爲民,潘美從大將軍降了三級 (但後來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權了).爲了表彰楊業,贈爲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楊業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攻戰與士卒同甘苦.雁門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氈,「楊業但夾纊(棉衣),露坐治軍事,旁不設火,侍者殆僵仆,而業怡然無寒色.爲政簡易,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爲之用.朔州之敗,麾下尚有百餘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衆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余亦死,無一生還者,聞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楊業有七子,亦說八子.據楊氏族譜記載: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昭、延朗、延興、延玉.實際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諱,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習武,最爲楊業重視,認爲最像他,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楊延昭帶在身邊,並屢建功勞.延昭出知景州時,江淮地區有自然災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檢使 (數郡連結處的武官),崇儀使,知定遠軍 (地方行政長官,同知州).後來長期在前線禦敵,智勇善戰,屢建奇功.他關懷下屬,與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賞賜都用來犒賞軍隊.楊延昭和敵人作戰常身先行陣,打了勝仗總推功於下,所以將士皆樂爲所用.他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很怕他,號稱楊六郎(邊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楊延昭卒於祥符七年 (1014年),死後宋真宗甚爲悼惜,派中使護送他的靈柩回到他的家鄉,河朔一帶民衆多望柩而泣.
  《宋史》:楊延昭有三個兒子,以楊文廣最爲出名.但據《楊氏族譜》中記載:楊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楊文廣是宗保之子,楊文廣尚有兩個弟弟充廣、文貴.楊文廣,宇仲容,因討張海 (陝北農民起義軍)有功,授殿直 (警衛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命他保衛京城.」范仲淹也賞識他,曾收他爲部下.後又曾從狄青南征,任廣西鈐轄,屯守廣西十餘年.後來又調他到西北邊防,在韓琦部下抵禦西夏,英勇多智謀,屢建戰功.大將韓琦被宋神宗任命爲陝西經略安撫使,統籌對西夏的戰事,兼領永興軍路,治今西安.時楊文廣以興州防禦使出任秦鳳路副總管,治秦州 (今甘肅天水).爲了抵禦西夏向東南侵犯,韓琦接受秦州知州馬仲浦建議,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篳篥 (今甘肅甘谷縣)築城屯兵,一以保護居民耕種,一以警備西夏.經宋神宗批准後,把這個任務交給楊文廣.這時西夏正謀南下秦川,楊文廣感到軍情緊急,宣稱篳篥堡有泉噴珠,鼓勵士兵一晝夜急行軍90公里,到達篳篥,立即進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馬獻出現在篳篥城堡下,他們看到宋軍已嚴陣以待,乃不戰而退.楊文廣乘勢開城迎敵,殺傷數千人.大家都認爲楊文廣用兵如神.接著楊文廣下令自雞川砦(天水)沿線築堡,自此沿線以南數百里皆成「內地」.神宗大喜,褒獎楊文廣,並改篳篥堡爲「甘谷堡」,這就是今之甘谷縣城.後來北遼藉故南侵,宋廷內部分主戰、主和兩派,楊文廣贊成韓琦、沈括等主張,與遼兵決戰,並乘機收復幽燕失地.他並表示願意擔負作戰任務,積極整備定州兵馬,繪製了進兵地圖,但末及回報,不幸於熙寧七年 (1074年)病故於軍中.宋廷追贈楊文廣爲同州觀察史.楊文廣一生南征北戰30餘年,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誠衛國安民的業績.
  介紹了楊家將,回頭再來介紹楊業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爲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陝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 (讀衣)、弟折御勛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爲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莊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爲牙將,後爲府州刺史.後晉出帝 (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爲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爲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爲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爲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 (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禦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裡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由於楊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楊業和折賽花自幼青梅竹馬,志趣和愛好相同,於後漢乾佑二年 (949年)結爲夫婦.婚後折賽花隨夫居住太原北漢 「楊府」.平時,她組織楊府內女僕習武訓練.康基田著 《晉搜略》一書中說:折賽花家中「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夫人 (梁紅玉)之親授桴鼓然.」現在戲劇上的「楊門女將」大多有其原型,是經藝術加工創造出來的、有一定的根據.如八姐、九妹.據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後代說,楊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楊延琪,一個叫楊延琅,是折賽花的得力助手.但 《楊家將世系表》中無此二人.因爲舊社會家譜一般郡不錄婦女,不管怎樣,折家軍也是一間巾幗英雄.代縣楊忠武伺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摺太君作了全面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坤之新渥.愛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候壽母松柏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科太君夫人.」這個評語的根據應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後人尊稱之爲折(佘)老太君的由來.
  關於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據楊維森先生所若 《弘農楊氏族史》一書稱,折太君卒於934年,卒於1014年,享年80歲.她死後葬在今山西保德縣城南20公里折窩村 (乾隆《保德州志》),陝兩白鹿原鯨魚溝有佘家坡頭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後代.
  從《楊氏族譜》中,可以看到楊氏一族,出將入相,世代簪纓,從兩漢到明代,名人輩出,成爲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楊家卻是例外,可能和楊氏的家風有關.
  楊氏出自黃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孫.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爲楊侯,食邑於楊 (今山西洪洞縣東),因以爲姓.據楊維森考證,楊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據西漢楊家所撰家傳,晉武公之子伯僑因食邑於楊邑,囚以爲姓.而尚父所封楊國,春秋時爲晉所滅,世系失傳.故所冊多尊伯僑爲楊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楊氏歷來爲「弘農」望郡,弘農楊氏之第一氏祖,當爲戰國時秦國左庶長楊章,因攻滅楚國有功,封華陰侯 (屬隴西弘農郡),故被弘農華陰楊氏尊爲一世祖.楊喜爲四世祖.楊喜助漢高祖征戰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資料稱楊喜爲一世祖的,實爲一支之祖).中國修譜,只能從有文字可考者爲第一代,實爲一支開派之租,或稱始遷祖,或稱「來祖」.(如趙姓家譜以名人趙孟頫爲始遷祖,五河歐族以歐懷英爲來祖,因五河歐氏家譜寫明歐族「由蘇遷五」.明代朱元璋從蘇南吳縣一帶遷移十八萬戶充實鳳陽府,歐氏來祖歐懷英將軍是這十八萬戶之一.)四世楊敞,西漢時以給事大將軍遷大司馬、御史大夫,漢昭帝拜爲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楊震,以拒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聞名於世.所以楊族黨號爲「四知堂」.楊震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四世太尉.楊震另一個兒子楊奉是後漢城門校尉、中書侍郎.成爲漢代名門望族.以後從漢末、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以來,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進士、將軍、侍郎,到進爵爲王、公、侯的,都有事跡記載.楊業是楊族第三十四世孫.楊業後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楊存中、楊再興,皆抗金名將.(楊再興是岳飛手下大將)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楊夢弼,明代舉人,初任河南浙川縣知縣,升陝西鞏昌府同知,後改授河南開封府同知.時有儀封王行爲不軌,楊公欲調查此事,儀封王害怕,遺金十萬,楊夢弼遂將儀封王不軌之事與賄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詔,削儀封王王籍爲庶人,並御書楊夢弼爲「天下清官第二員」,名震中州,人稱 「小包公」.楊夢弼弘揚了楊族「四知堂」的家風.楊氏族中,出現那樣多的廉吏名臣、愛國將領、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們從《族譜》中了解這些情況,說明族譜學、譜碟學在研究歷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